您的位置:资讯>观察>社区生鲜超市元初食品 获麦星1亿元融资
厦门元初食品股份有限公近日宣布,公司已获得麦星投资1亿元人民币股权融资。元初食品的门店已覆盖厦门、大连、泉州、深圳等地区,目前已有各业态门店累计 105 家,年销售额在 10 亿元量级。
36氪获悉,厦门元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初食品」)近日宣布,公司已获得麦星投资1亿元人民币股权融资。 此次融资由麦星投资管理的美元基金旗下香港公司佰?常青有限公司(MS EverSpring Limited),向元初食品投资等值1亿元人民币的美元。
「元初食品」于2011年7月成立,起家于福建厦门,其核心业务是以“连锁超市”为渠道的食品零售。 截至2019年10月31日,围绕主品牌「元初食品」社区生鲜超市,其一共形成业态矩阵有以下几类:
1、元初食品(98家门店): 面积100-300平左右,提供健康的三餐食材,贴近社区,服务对安全食材有需求的客群,强调现场体验;
2、吾食初便利店(3家门店): 面积100平左右,品类侧重水果及自有品牌干货,填补元初食品的选址空隙,服务有便捷性需求的人群;
3、元初食堂(2家门店): 以店内档口设计,提供各类堂食餐饮,有海鲜粥、各类米粉、汤等,服务没有时间做饭又想吃新鲜食材且价格适中的餐食的人群;
4、前置仓(3个仓): 外送服务为主,通过自建的IT团队开发「元初到家」小程序,多时段配送零售+餐饮的品类组合(包含早餐到夜宵),想以高粘性的餐饮品类吸引线上客流。
尽管生鲜超市赛道涌入玩家多、同质化程度高,但「元初食品」仍有其差异化亮点所在。最核心的不同在于,「元初食品」创立时的策略就是做“自有品牌”。
目前「元初食品」开发了“元初”、“元童”、“元实”、“元和”、“Sunfreesia”、”Sunnborg”等多个商标品牌,SKU超2000个,其店内的自有品牌销售占比接近60%,远高于其他种类超市,比如大卖场一般的自有品牌占比不超过10%,便利店在20% -30% 左右。
「元初食品」的模式对标海外超市Whole Foods和Trader Joe’s。前者被誉为“美国食品超市界的顶级精品、有机产业的爱马仕”,后者则同样定位于精品食物超市,售卖有机食品、原料,但定价比Whole foods低,两家同样服务于“在意食品品质”的中高端人群。
据数据显示,在2018年最受美国人喜爱的超市评选中,Trader Joe’s位列第三。此前RET睿意德在其分析文章中提到,Trader Joe’s高质量且平价的自有品牌商品,是使其在美国广受欢迎的一个原因。据悉,Trader Joe’s店内自有商品占比超过80%,自有商品能为用户提供高性价比,以及“新奇、别处难寻的美味食品”的独特体验。
类似的,「元初食品」也在国内走推自有品牌商品、自建零售渠道、自控供应链的企业策略,主推对食品有较高品质要求的社区家庭用户。「元初食品」总裁兼副董事长陈启明认为,对安全的、高品质的食品的追求,带来这个模式在中国接下来的发展中广阔的市场空间。
因此,与其说「元初食品」做的是生鲜渠道,不如说其更想打造的是一个高端食品的品牌,自建渠道是其销售自有品牌产品的一种方法,可以解决开发自有品牌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库存承担、起订量等现实问题。
而要做好自有品牌,供应链是绕不过去的坎,但元初在此方面已有积累。在元初食品创建之前,其前身是一家2001年成立的进出口食品贸易公司天酬实业,将中国食品出口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在其经营食品贸易的初期,元初就开始了自有品牌的转化。
元初团队称,由于国际食品的标准往往非常严格,因此近20年的出口贸易沉淀了国内优质供应商的资源。门店早期的商品即来自于进出口公司的爆款单品,比如木耳、香菇等。
下一阶段,元初食品的发展策略分为两步:
一步是出海战略,2019年内「元初食品」会在加拿大温哥华开设2家门店。之所以首站选择加拿大,一方面是当地有较为浓厚的华人市场氛围,另外是因为元初通过出口贸易已经在北美有20年的食品交易基础,对市场及产品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出海是顺理成章的策略。
此外,元初的出海战略还包含产品研发的出海。目前,元初食品已在欧洲(德国汉堡)和北美(加拿大温哥华)建立了自有品牌商品研发中心,并已通过当地的供应链资源开发了多个爆款商品。如产于340年酿酒历史的德国啤酒厂的罐装啤酒(售价4.9元)等。
另一步是推进“到家”业务,「元初食品」目前已设有3家前置仓,以及小程序“元初到家”(覆盖所有门店)提供到家服务。元初计划在到家业务上打出的差异化是,使用“预订制”售货量稀缺的生鲜产品,例如福建东山非标准化、当天最新鲜捕捞的头鱼头蟹等等。
截止2019年10月31日,「元初食品」的门店已覆盖厦门、大连、泉州、深圳等地区,目前已有各业态门店累计105家,年销售额在10亿元量级。
注:文/苑伶,公众号:36氪Pro,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