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一键发布
手机号码*
验证码*
联系方式只用于平台与您联系,牛选时刻保障您的隐私安全
需求描述*
确认发布
取消

隐私又遭侵犯 当微信好友可看你去过的餐厅

新芽NewSeed   新浪科技―唐子祥阅读:1160赞:662018-07-13

出错、道歉、整改、再上线,我们已经习惯了互联网公司这种“先出产品,后解决问题”的模式。只是在产品上线的那一刻,厂商真的不知道这种行为涉嫌侵犯用户隐私吗?

“每个App都想做社交,这可能是一场灾难。”上个月,航旅纵横App被曝涉嫌泄露用户隐私时,有媒体这样评论。

时隔不久,又有App因隐私问题陷入争论旋涡,而且这次涉及的面更广,关系到你微信中的每一位好友。

最近,美团点评旗下的大众点评App大力推广微信登录,用户授权登录后与好友分享动态,即可获得5元奖励红包,就是这5元钱,导致你何时何地,吃啥住哪,微信好友都能直接看见。

据经济日报报道,北京的李女士怀疑她在大众点评的活动会以她的微信名,推送到她朋友的大众点评页面。“我的大众点评首页开始频繁出现我的好友关注过哪个餐厅、点评过哪个景点、签到过哪个酒店,而且这些好友的名字都是他们在我微信好友里的名字。”

“这些好友应该也是使用微信登录大众点评的。”李女士很不开心,“我化名在大众点评上发点评、点赞、收藏,是因为我愿意跟陌生人分享我的体验,可不想让人把化名后面的我跟真实的我对应起来。现在生活里的好友能够看到我在大众点评里的活动轨迹,我觉得很不舒服。”

总结来说,就是大众点评App推出交友功能,在用户授权使用微信登录时,会收集用户的消费信息并分享给同样在使用该软件的微信好友,而且分享出去的信息是以用户的微信名展示。

也许大众点评的初衷是加强用户间的交流,但不少用户并不买账。经媒体曝光后,网友在大众点评微博下面留言,表示“不愿泄露自己的生活轨迹,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这种方式。”也有用户提出质疑“关注好友就是因为相信他们的眼光和品味,如果功能取消了,那关注的意义是什么?”

网友在大众点评微博下吐槽

其实在互联网时代,用户隐私问题早已不算什么新鲜事。前有外卖信息遭泄露,吓得用户匿名点单;后有航旅App做社交,乘客信息想看就看;现在又有大众点评推广微信登录,你吃饭住酒店好友统统可见。用户如同小白鼠一般,变成企业内部的数据链,输入的是个人信息,输出的可用价值,经过0与1的处理后,一切都没有隐私可言。

考眼力:隐私条款小到找不着

打开大众点评App,如果选择使用微信登录,就会收到权限提醒,授权包括“获得你的公开信息(昵称、头像)等”“寻找与你共同使用该应用的好友”。选择确认授权后,以后再次使用微信登录不会进行二次提醒。

使用微信登录大众点评时的授权提醒

不论是从字面语意,还是延伸理解,通过这两句授权提醒,我们都不能得出允许大众评将用户对酒店、餐厅的签到信息、关注信息、点赞信息或自己的地址信息分享给微信好友的意思,但它仍然这样做了。

然而,在201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对个人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个人信息的授权同意及明示同意做出明确规定,规范保障用户充分行使选择同意的权利,尤其是对个人敏感信息的收集,用户有增强式同意的控制权利。

“大众点评在没有明确提示的情况下,分享用户信息的行为,并不合理。”北京市安理律师事务所的白小莉律师认为,如果平台收集的是核心业务功能所必需的个人敏感信息,应明确告知用户拒绝提供或同意将带来的影响,并允许用户作出自主选择。

而涉及到附加功能所需收集的个人敏感信息,除需上述规定外,在用户提出拒绝后,平台不应以此为理由暂停核心业务功能,并应保障相应的服务质量。

仔细查找大众点评App内的各种入口,我们终于在一个二级页面下的第二个入口找到了隐私政策协议。在协议中,大众点评表示“收集您的信息是为了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务”。

隐私协议入口很深,想在密密麻麻的信息中找到条款并不容易

此外,大众点评还专门说明,会“为了销售、奖励或为让您拥有更广泛的社交圈而使用、共享或披露您的信息”。就是这样一行小字,为大众点评分享用户信息作了公示。

但是,该做法并不构成明示同意的规范。“所谓明示原则,核心在于明确提示,而不是简单公示即可。” 白小莉指出,大众点评的隐私条款入口不明显,且没有黑字提示,达不到明示的效果。

如果消费者因隐私泄露受到侵害,由于大众点评的隐私条款无法构成规范的明示条款,故不能视为已经取得用户对个人信息使用的同意,相关公司应当承担隐私泄露的法律责任,或将构成隐私权侵犯。

当然,对于该条款,用户也有不同意的权利。“如果您不同意本隐私政策的任何内容,您应立即停止使用我们服务。当您使用我们提供的任一服务时,即表示您已同意我们按照本隐私政策来收集、处理、存储、使用、共享和保护您的个人信息。”没错,只要使用就默认同意,不同意你就别用,白纸黑字,一清二白,背后的权威不容用户质疑。

但这也是不合理的,这剥夺了用户自主选择的权利。白小莉表示“不管消费者有没有仔细阅读条款、是不是存有意见,只要使用了大众点评,就是默认同意大众点评对自己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实际上剥夺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

谈整改:用户需要的不仅仅是道歉

与其他公司的危机公关一样,事情曝光后大众点评迅速在微博发布声明,向用户诚挚道歉,并公布整改措施,只是用户需要的真是这一句道歉吗?

在声明中,大众点评表示:

将新增“一键停用第三方全部社交关系”功能,用户选择该功能后,即可一键停止关注微信好友,并取消微信好友对自己的关注;此外,通过微信登陆大众点评后,对于导入好友功能,在仅支持用户手动关注好友的前提下,给予用户充分提示。这些整改从7月10日起正式上线。

在大众点评的声明下,不少网友的评论并不友善

出错、道歉、整改、再上线,我们已经习惯了互联网公司这种“先出产品,后解决问题”的模式。只是在产品上线的那一刻,厂商真的不知道这种行为涉嫌侵犯用户隐私吗?

拥有专业法律团队的他们当然知道,但他们选择去试探。试探用户能不能发现这细微的信息,试探用户就算发现后会不会去投诉。如果不能发现,就推广成功万事大吉,如果不幸被曝光,就发条声明,道歉整改。

信息爆炸的时代,热搜事件总在轮番上演,再大的争议也会被时间淹没。一次整改,两回更新后,不少用户可能已经忘记这个功能,相关产品下面的讨论也将恢复以往的平静。

针对当前层出不穷的隐私泄露事件,白小莉建议:

从企业角度,平台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应当充分尊重用户的个人权利,保障用户自主选择权,把个人信息收集和使用的最终决定权交给用户;

从网络监管角度,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运营者的行政指导和监督,必要时应开展个人信息保护的检查规范和统一处理,加大执法力度,使得法律规范落到实处;

作为消费者则要增强隐私权保护意识,慎重行使同意权,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后及时举报或提出异议,并学习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利,多角度全方位加强对自身隐私权的保护。

商业确实追逐利益,但做产品不能没有底线。“向您提供更好的服务”不只是一句空话,“隐私条款”也并非万能的免死金牌。整改有风险,道歉需谨慎,还望追求创新的互联网公司在更新产品时能谨言慎行,莫再触及用户底线。

标签:

作者: 新浪科技―唐子祥

来源: 新芽NewSeed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之观点,电商头条网发表或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电商头条网证实;电商头条网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电商头条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电商头条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电商头条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电商头条网客服邮箱;service#hotniu.cn(请将#改成@),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侵权投诉反馈邮箱:service#hotniu.cn(#改成@)

  • 今日头条
  • 本周头条
  • 本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