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资讯>观察>新零售投资过热:高估了互联网技术的普适性
但具体到单店业绩,排名前列的21家外资企业平均单店销售下降4.7%。要知道这21家企业包含大润发、沃尔玛、麦德龙、迪卡侬、伊藤洋华堂等经营状况良好的优质零售商。
6月21日发布的“中国零售百榜”透露出一个很有意思的数据:百强零售企业销售同比增长26%,可谓形势一片大好。但具体到单店业绩,排名前列的21家外资企业平均单店销售下降4.7%。要知道这21家企业包含大润发、沃尔玛、麦德龙、迪卡侬、伊藤洋华堂等经营状况良好的优质零售商。
总体增长而单店下跌,唯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投资过热,新增门店的业绩抵充到销售总量。回顾这两年新零售背景下各种业态的扩张情况,一条主线就是资本对于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实体店这一市场热点盲目追求,从而造成投资过热、目标企业估值过高的现象。一家刚刚成立不久,尚未跑通模式的创业公司,估值动辄过十亿,可谓夸张。
抓住这条主线,便可理解当前零售业“冰火两重天”的现状。一方面,各类新物种大举扩张,疯狂开店,动不动定下一年开店上百家的目标;另一方面,行业“老司机”、深耕多年的传统零售企业显得畏手畏脚,一年扣扣索索开出十来家门店就不错了,还要掂量一下,人才储备是否跟得上,网点位置是不是合适,顺带关闭几家经营不善的门店以降低成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新物种找到了颠覆性的模式还是传统零售企业目光短浅,缺乏大局观?在《第三只眼看零售》看来,实体零售业的数字化诚然不可逆,线上线下结合亦是大势所趋,但需要反思的是,我们是不是高估了互联网技术的普适性而低估了实体店的复杂性?
“我们的目标就是寻找能够实现指数级增长的企业并投资它”。一位投资界人士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如何能实现指数级增长?唯有“+互联网”!在此逻辑之下,不管是无人零售业态、快消品B2B模式还是盒马鲜生、京东7Fresh等新物种,无论其中某些模式看上去多么不靠谱,但在资本的投资视角来看,它们都是同一类物种,都具备创造指数级增长的潜力。
不少具有互联网背景的投资机构纷纷瞄准新零售这波热潮,比如LP中不乏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小米等互联网高管的高榕资本、去哪儿网创始人庄辰超创办的斑马资本以及美团旗下的龙珠资本等。
根据《第三只眼看零售》不完全统计,2016、2017两年发生在零售连锁领域的融资、并购案例共计超过100起,涉及金额超过100亿。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保守的数字。事实上仅阿里一家,它在去年一年围绕新零售开展的投资额已经达到500亿元。
资本助涨了新零售项目加速扩张。但问题在于,实体店毕竟不是共享单车,一些激进的经营者对于凭借互联网技术来改造实体店的进展过于乐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高估了互联网技术的普适性。
比如,无人零售、试图以互联网工具来链接上下游资源的快消品B2B平台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去年底,《第三只眼看零售》报道出B2B平台河南爱便利关闭分公司、资金链陷入困境的消息;而在不久前有媒体统计,这两年共有25家B2B平台倒闭,几乎九成的快消品B2B公司面临危机。
对于实体店经营复杂性的低估,也是投资过热的另一个原因。比如,当前业界都在发力社区生鲜,生鲜传奇、钱大妈、康品汇等获得资本认可的标杆企业更是起到示范作用,进而带动了行业的一股潮流。
但事实上,生鲜经营是一个非常考验功底的业态,生鲜供应链如何打造、专业人才如何培养、如何有效控制损耗和成本,这些都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逐渐解决的问题,绝对不会成为指数级增长
作为经营生鲜方面颇受业界好评的首航超市,它在生鲜经营难点的突破上动不动都是以十年为单位来解决的。“光是生鲜商品的产地直采,我们用了十多年才实现了80%商品的源头采购”。首航超市董事长刘意华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新零售的主要矛盾就是资本对于企业指数级增长的理想与实体店线性发展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一个需要警惕的趋势是,资本的潮水正在退去。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在接受《创业家》专访时表达一个观点,增量资金断崖式下跌,资本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今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实施。新规令资本市场此前充裕的资金面不断收紧,尤其是来自银行的资金受到限制,加上行业竞争激烈,今年以来创投领域募资困难加剧。
王冉判断,今年下半年流入一级市场的资金将出现“断崖式下跌”,这意味着“资金源寒冬”来临,将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一级市场人民币基金将面临洗牌,一些人民币基金将不得不关门大吉。与此同时,基金募资困难势必导致创业者融资环境变得更加严峻。“募资越来越难,GP们势必开始珍惜子弹。”,易凯资本CEO王冉在朋友圈提醒道。
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新零售方面的资本热潮即将回落。一些瞄准消费零售领域的投资机构负责人也有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目前一些新零售物种存在估值过高的情况,而下一阶段将会调整到合理的状态。
另一方面,即使资本回潮,真正顶尖的头部项目仍然会被投资机构争抢。市场里资金越紧缺,越会向头部项目聚拢。“我们的新一轮融资基本敲定,预计在7月份可以交割”,一位被业界所看好的创新零售业态创始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
基于上述剖析,《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未来会有三种情况。第一是新零售概念的头部企业,它们获得更多资本和资源的输入,最终向资本所认为的“指数级”方向靠拢;第二是尚未走出一定规模的新零售概念第二梯队企业,如果未来没有持续融资的能力,或将在这股“资金源寒冬”中倒下;最后是大多数实体零售企业,它们保持健康发展、有机增长,在数字化和线上线下融合的大趋势下,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和定位。【完】
此为亿邦专栏作者文章,如要转载请签订内容转载协议,联系run@ebr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