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一键发布
手机号码*
验证码*
联系方式只用于平台与您联系,牛选时刻保障您的隐私安全
需求描述*
确认发布
取消

银行业APP总日活不足支付宝的一半

新金融琅琊榜   董云峰阅读:896赞:892018-03-30

前阵子,易观发布了一份《银行服务应用APP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4季度)》,从日均活跃用户(DAU)规模来看,中国工商银行以586.3万户位居榜首。

第一次看到相关数据的时候,我是难以置信的。

印象中,几家大行零售客户分别都有好几亿,哪怕APP做的再烂,活跃度再差,日活跃用户(简称“日活”)上千万应该不是难事。但事实上,从第三方数据来看,没有一家银行APP日活达到千万级水平,包括被吹上天的招行。

数据显示,哪怕把中国所有银行的APP日活加起来,都不如一个支付宝,更准确地说,不到支付宝的一半。

近年来,银行在电子银行、移动银行方面投入并不少,一些银行更是高喊零售转型、金融科技,但成效真有那么乐观吗?其中又有多少是面子工程?

迄今为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银行业的表现普遍是不及格的,它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形势远比银行想象中更严峻。金融强监管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在APP这件事情上,总算有银行想明白了。在最新的招商银行年报中,行长田惠宇在致辞中称,“把招商银行APP、掌上生活APP从交易工具转向经营平台,赢得新一代年轻人的信赖。”

从交易工具转向经营平台,可谓一语中的。

支付宝一家完爆银行业全体

前阵子,易观发布了一份《银行服务应用APP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4季度)》,从日均活跃用户(DAU)规模来看,中国工商银行以586.3万户位居榜首,中国建设银行、工银融e联分别以435.5万户、393.3万户位居第二、第三位。这还是银行近年来持续发力后的结果。

银行服务应用APP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4季度)

数据显示,2017年第4季度,银行服务应用行业日均活跃用户为2485.0万户,环比增长6.4%。

从日均启动次数来看,中国工商银行达1068.2万次,是唯一一家日均启动次数超过一千万次的银行APP;其次是中国建设银行803.4万次、招商银行612.3万次。

易观还提到,当前国内发展独立直销银行APP的银行超过百家,但相比手机银行,直销银行活跃用户普遍较低。

我们知道,微信目前的日活超过9亿,QQ日活达到5亿。当然,拿社交软件来羞辱银行,不科学,也不公平。

那拿银行APP和支付宝APP一起对比,总该没毛病吧?

根据极光大数据统计,2017年12月,支付宝的日活达到1.58亿,支付宝以外的支付类APP(不含微信)加起来不到它的一个零头。

银行服务应用APP季度监测报告

为了确保数据口径的一致性,我们同样采用极光的银行业APP日活数据。排名第一的建行APP日活为820万,不过支付宝的一个零头。排名前十的银行APP加起来日活不到5000万。

银行服务应用APP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4季度)

银行还要找什么借口吗?

我们大体可以下的判断是,银行业APP总日活不到支付宝的一半。在互联网运营上,中国几千家银行加起来都不如一个支付宝。

又有人会说,支付宝不仅仅是金融功能,还接入了很多实用的生活功能,所以这么去对比同样有失公允。

但是,支付宝并不是从第一天就是这个样子。在起点上,支付宝并没有比银行APP领先多少,二者是公平的。但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支付宝进化极快,银行太慢,掉队了而已。

事实上,支付宝一开始只是一个支付工具,附带一些诸如生活缴费、信用卡还款、手机充值等功能,后来逐步增加了余额宝、芝麻分、借呗等功能;近年来随着支付宝接入越来越多的场景,尤其是线下场景,支付宝凭借多维、有用,最终抵挡住微信的冲击,流量稳步上升。

支付宝可以这样进化,银行为什么不能?与支付宝相比,银行天然做不了,或者因为政策限制不让做的功能,其实极少。

打开最新版本的掌上生活APP,可以看到,其在功能多样性方面并不输给支付宝。招商银行能做,其他银行为什么不能?

换句话说,银行不能将自己的落后,总是归结为体制束缚,乃至将合规、安全作为不思进取的借口。不行就是不行。

如果连承认落后的勇气都没有,又何以进步。

从个人的体验来说,除了极个别银行APP勉强能用,其余银行APP都充满了反人性,在用户体验上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

银行的路,真的还很长。留给它们的时间,其实并不多了。

微信转稿:

(注:文/董云峰,微信号:新金融琅琊榜,本文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邦动力网立场)

标签:

作者: 董云峰

来源: 新金融琅琊榜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之观点,电商头条网发表或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电商头条网证实;电商头条网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电商头条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电商头条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电商头条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电商头条网客服邮箱;service#hotniu.cn(请将#改成@),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侵权投诉反馈邮箱:service#hotniu.cn(#改成@)

  • 今日头条
  • 本周头条
  • 本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