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资讯>数据>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稳中有进
(2019年7月15日)
【亿邦动力讯】07月15日消息,天津市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以下为数据公告原文:
(2019年7月15日)
国家统计局
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狠抓“六稳”工作落实,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延续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450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3%。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4%,二季度增长6.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3207亿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79984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247743亿元,增长7.0%。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再获丰收
上半年,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全国夏粮总产量14174万吨,比上年增加293万吨,增长2.1%,与历史最高年(2017年)持平。农业种植结构持续优化,棉花、大豆播种面积增加。上半年,禽蛋产量同比增长3.6%,牛奶产量增长1.7%;猪牛羊禽肉产量3911万吨,下降2.1%,其中,牛肉、羊肉和禽肉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4%、1.5%和5.6%,猪肉产量下降5.5%。
二、工业生产基本平稳,高技术制造业比重提高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增速比5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68%。上半年,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股份制企业增长7.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4%。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制造业增长6.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7.3%。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0%,快于规模以上工业3.0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13.8%,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4.6%和20.1%。
1-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790亿元,同比下降2.3%,降幅比1-4月收窄1.1个百分点;其中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1%,而4月份为同比下降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72%,比1-4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
三、服务业较快增长,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好
上半年,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6%、7.8%、7.3%和7.3%,增速分别快于第三产业13.6、0.8、0.3和0.3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3%,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增长7.1%,比5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6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4%,继续保持在荣枯线以上。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3%,处于较高水平。
1-5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1%,增速比1-4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5%、12.3%和12.0%,增速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2.4、2.2和1.9个百分点,保持较快增长。
四、市场销售稳中有升,网上零售增速和占比继续提高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10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78亿元,同比增长9.8%,比上月加快1.2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96%。上半年,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66924亿元,同比增长8.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8286亿元,增长9.1%。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1279亿元,增长9.4%;商品零售173930亿元,增长8.3%。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同比增长13.2%,增速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个百分点。
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48161亿元,同比增长17.8%,比一季度加快2.5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38165亿元,增长21.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9.6%,比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
五、投资增势基本平稳,高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
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99100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比1-5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180289亿元,增长5.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0.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4%,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1%。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4%,增速比全部投资快4.6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3.5%,增速比全部投资快7.7个百分点。从环比看,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0.44%。
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609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578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全国商品房销售额70698亿元,增长5.6%,增速与一季度持平。
六、进出口增速略升,贸易结构继续优化
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46675亿元,同比增长3.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9521亿元,增长6.1%;进口67155亿元,增长1.4%。进出口相抵,顺差12366亿元,同比扩大41.6%。贸易方式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5.5%,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9%,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5.3%,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8.2%。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0%,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1.7%,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6月份,进出口总额25619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出口14535亿元,增长6.1%;进口11083亿元,下降0.4%。
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58361亿元,同比增长4.2%。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0555亿元,增长1.9%,增速比5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
七、居民消费价格涨势温和,工业生产者价格基本平稳
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和农村均上涨2.2%。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3.9%,衣着上涨1.8%,居住上涨2.0%,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1.1%,交通和通信下降1.0%,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2.5%,医疗保健上涨2.6%,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2%。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0.5%,猪肉价格上涨7.7%,鲜菜价格上涨9.2%。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8%,涨幅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与上月持平;环比下降0.1%。
上半年,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0.3%,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1个百分点。6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持平,环比下降0.3%。上半年,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0.1%,涨幅与一季度持平。6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3%,环比下降0.1%。
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继续增加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7%。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6%,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0.5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与上月持平。6月份,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5.7小时。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8248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26万人,增长1.3%,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
九、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速,城乡收入比继续缩小
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94元,同比名义增长8.8%,增速比一季度高0.1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5%,比经济增速高0.2个百分点。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42元,实际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778元,实际增长6.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74,比上年同期缩小0.0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3281元,同比名义增长9.0%。
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巩固。二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4%,比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比2013年以来的平均值高1个百分点;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产能利用率分别比一季度提高3.4、1.7和1.7个百分点。6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50162万平方米,比上月末减少766万平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8.9%。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8%,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上半年,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教育等短板领域投资同比分别增长48.0%和18.9%,分别比全部投资快42.2和13.1个百分点。
三大攻坚战持续推进。5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98953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之内。精准脱贫加力显效,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污染防治成效继续显现。初步核算,上半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7%。
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9%,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高15.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0.3%,高于第二产业23.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1%。在全部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中,服务消费占比为49.4%,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延续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但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经济面临新的下行压力。下一步,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关键领域自主创新,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狠抓“六稳”政策落实落地,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附注
(1)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近一年来各期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19年二季度GDP环比数据、2019年6月份其他指标环比数据如下:
2018年各季度及2019年一季度、二季度GDP环比增速分别为1.5%、1.7%、1.6%、1.5%、1.4%和1.6%。
其他指标环比数据表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环比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
(不含农户)
环比增速(%)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环比增速(%)
2018年6月份
0.40
0.44
0.71
7月份
0.43
0.44
0.89
8月份
0.52
0.45
0.79
9月份
0.49
0.46
0.74
10月份
0.48
0.46
0.79
11月份
0.39
0.45
0.71
12月份
0.49
0.42
0.72
2019年1月份
0.46
0.44
0.91
2月份
0.46
0.46
0.49
3月份
0.96
0.46
0.99
4月份
0.37
0.43
0.51
5月份
0.38
0.42
0.75
6月份
0.68
0.44
0.96
(3)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4)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的影响。二是2019年月报结合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单位清查(2018年8月-12月)结果,对2018年底限额以上单位重新核实认定,对于未达到限额标准的企业(单位)纳入限额以下单位调查范围。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6)根据统计执法检查和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单位清查结果,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7)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8)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9)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10)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此外,天津市日前还公布了以下关键数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从落后的农业国演进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从温饱不足的贫穷国家建设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城镇化稳步推进,东中西协调发展,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共生共荣,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产业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0.5%,农业吸纳了83.5%的就业人口。之后,按照当时环境和现实需要,我国主要实行“重点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同时配以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促进了工业积累。1978年,农业增加值比重降至27.7%,就业比重降至70.5%。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得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生产力迅速解放和发展,产业结构深刻调整。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提高到35.7%,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就业最多的产业;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至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增加值最大的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2%、40.7%、52.2%;就业比重分别为26.1%、27.6%、46.3%,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比1952年上升23.5和37.2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转变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种植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5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高达85.9%,林、牧、渔业比重分别只有1.6%、11.2%、1.3%。改革开放后,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体制等多方面改革逐步实施,鼓励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农业生产逐步多元化。199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下降至64.7%,林、牧、渔业比重分别上升至4.3%、25.7%、5.4%。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基础更加巩固,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农业结构调整优化。201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下降至54.1%,林、牧、渔业比重分别提高至4.8%、25.3%、10.7%。
工业体系更加齐全,工业生产由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技术水平落后,仅能制造一般吃穿用等生活用品,基本处于手工作业和简单制造状况。建国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重大政策和专项规划,工业规模由小变大,技术水平由低转高,实现了从产品单一向门类齐全的变化,“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逐渐增强。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全门类的产业配套为工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航空航天、电子通信、医疗仪器、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高铁、核电等重大装备竞争力居世界前列。2018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3.9%,比1995年提高6.9个百分点。
服务业蓬勃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改革开放前,服务业主要是一般生活服务业,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业比重较高。1952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35.9%和14.9%。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大量服务职能从公共部门分离出来,同时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带动服务业多元化发展。2010年,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至19.7%和10.3%,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上升为14.1%和12.9%。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子商务、数据消费、现代供应链、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新模式日新月异,服务业成为创新创业的热点。2018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升至5.2%和6.9%;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70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提升至18.4%;销售方式的变化带动快递业务迅猛发展,2018年完成快递业务量507亿件,比上年增长26.6%。
二、需求结构持续改善,实现了由需求疲弱向三驾马车协同发力的转变
建国初期,居民消费受限,投资资金匮乏,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一般消费拉动,1952年,最终消费率高达78.9%,资本形成率为22.2%,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为负。之后,“先治坡、后治窝”,投资明显加快,消费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投资、消费和出口需求均快速增长,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7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比重达到顶峰,为8.6%;2011年,资本形成率达到顶峰,为48.0%。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构建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着力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需求结构逐步合理化。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4.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6.2%;资本形成率为44.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
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主要用于解决温饱。197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高达57.5%和67.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2010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35.7%和41.1%。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向全面小康大步迈进。2018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27.7%和30.1%;全国居民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3.0辆,比2013年增长95.3%;每百户助力车拥有量为59.2辆,增长49.9%;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为249.1部,增长22.6%;每百户空调拥有量为109.3台,增长55.3%;每百户排油烟机拥有量为56.4台,增长32.7%;每百户热水器拥有量为85.0台,增长32.4%。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改革开放前,由于资金和物资匮乏等原因,有限的投资主要用于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工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投资关键性作用持续显现,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生积极影响。2010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达56.5%。党的十八大以来,短板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投资在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2018年,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为59.0%;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全部制造业投资比重为17.5%,比2014年提高6.9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62.0%,比2012年提高0.6个百分点。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出口商品总额中初级产品占80%以上,进口商品主要是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1978年,初级产品占出口总额比重仍高达53.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贸易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2018年,出口商品总额中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到5.4%,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到94.6%。贸易方式经历了从一般贸易为主向加工贸易为主,再向一般贸易为主的转变。加工贸易比重从1981年的6%上升至1998年的53.4%,2018年又降至27.4%。一般贸易比重从1981年的93.5%降至2014年的53.8%,2018年上升至57.8%。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取得积极成效,自贸区建设从无到有,与世界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往来更为紧密。2018年,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达12个,贸易伙伴达200多个,对东盟国家货物进出口占全部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2.7%,比2012年提高2.4个百分点。
三、区域结构更加协调,新的增长极增长带不断形成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为改变工业偏集于沿海的局面,我国区域政策强调平衡发展,着重解决沿海与内地的不平衡问题。“一五”时期确立了有计划地、均衡地布局工业的指导方针,提出“在全国各地区适当地分布工业的生产力,使工业接近原料、燃料产区和消费地区,并适合于巩固国防的条件,来逐步地改变这种不合理,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三线”建设时期,采取“靠山、分散、隐蔽”的工业布局原则,为内地工业化和区域差距的缩小打下了基础。改革开放后,实行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方针,区域政策强调效率优先,以特区为代表的沿海地区迅猛发展。1999年以来,区域政策再次强调平衡发展,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逐步形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区域战略稳步推进,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区域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建国7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差距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征,总的来看,当前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小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时也比世纪之交明显缩小。2018年,全国各省(区、市)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比值为4.5,而1952年为8.1,2000年为10.8;2018年,全国各省(区、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异系数为0.439,而1952年为0.581,2000年为0.686。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明显快于东部地区,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2012―2018年,中部和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8.2%和8.5%,东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年均增长7.2%和6.1%。
产业布局更加平衡。随着工业化建设的推进,我国各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工业布局逐渐优化。1952年,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北,两板块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73.8%,中部和西部比重分别只有12.6%和13.6%;工业规模最大的上海和辽宁两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30.4%。2018年,中部和西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提升至22.5%和17.8%;工业规模最大的两地区变为广东和江苏,两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为23.4%,明显小于1952年最大两地区的占比,工业区域集中度明显下降。
四、城乡统筹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呈现新格局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差距很大,城镇化发展缓慢,城乡处于分割状态。改革开放后,户籍束缚逐渐松绑,城镇化开始加速,城乡之间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市场界限被打破,带动城乡差距大幅度缩小,一些地区率先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城乡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不仅有力促进了城镇经济的发展,也有效扩展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减轻了农村和农业的人口压力。同时,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三农”投入力度逐渐加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机制逐步形成。2018年末农村公路里程达404万公里,是1978年的6.9倍,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8%。2008年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之比持续缩小,2018年为2.69,比2007年缩小0.46。
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前,我国绝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城镇化进程缓慢。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仅为5765万人,城镇化率为10.64%,1978年也只有17.92%,近30年的时间内仅提高7.28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2018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8.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9.58%,提高41.66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72个,建制镇数量从2176个增加到21297个。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速。2012―2018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35.33%提高到43.37%,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由17.24个百分点缩小到16.21个百分点,缩小1.03个百分点。
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发展格局初步形成。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城镇布局结构不断优化,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哈长、北部湾等城市群,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部分城市群已经具备强大的国际经济影响力。城市群内部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城市间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速一体化,产业分工效率持续提高,人才流动、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等多方面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
五、所有制结构合理调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格局持续巩固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前,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严重不足。改革开放后,随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所有制理论认识逐步加深,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不断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支持民营经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
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经过“放权让利”“抓大放小”“公司制股份制”等一系列改革和战略调整,国有企业数量占比有所降低,但企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持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国企改革红利逐渐释放。2018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数量仅占4.9%,但主营业务收入占26.8%,利润总额占28.0%。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120家企业上榜,其中中央企业48家,3家中央企业排名前十,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占我国全部上榜企业营业收入的49.1%,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承担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比重明显提高。改革开放前,我国工业企业基本上均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几乎不存在民营经济,1978年公有制经济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00%。改革开放后,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在促进增长、稳定就业、增强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末,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达22.1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58.3%;主营业务收入为30.6万亿元,占比达30.0%。目前,我国民营企业超过2500万户,对税收贡献超过50%;民营企业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民营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70%;民营企业城镇就业超过80%,对新增就业贡献率达到了90%,成为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六、收入分配兼顾公平和效率,实现由平均分配向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居民收入平均化特征十分明显,“吃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广大劳动群众生产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释放。改革开放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进行了大幅调整,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兼顾了效率与公平,极大地激发了劳动人民生产积极性,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两个同步”和“两个提高”思想,在注重提高增加居民收入同时,将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社会结构进一步优化。
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单一,城镇居民依靠工资,农村居民依靠工分。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职工工资及得自单位的其他收入合计占城镇居民收入的比重为93.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66.3%来源于集体统一经营。改革开放后,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居民收入来源发生显著变化,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上升。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降至7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升至30.8%。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来源更趋多元化,财产净收入成为城镇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净收入占比为10.3%,比2013年提高0.6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占比为60.6%,下降2.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41.0%,比2013年提高2.3个百分点,高于经营净收入4.4个百分点。
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13―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3%,快于人均GDP实际增速0.8个百分点。2016年,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全部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为62.1%,比2011年提高1.3个百分点;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总收入的比重为52.2%,提高4.7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成效突出。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贫困,按照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1978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约为97.5%,农村贫困人口规模达7.7亿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0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7.2%,贫困人口降至1.7亿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历经数载砥砺,向整体消除绝对贫困迈出了坚实步伐,脱贫攻坚的决定性进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2018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7%,贫困人口降至1660万人,均降至2010年的十分之一左右。
总之,70年来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发展,70年来致力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下一步,要按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顺应经济发展大势,加快技术创新,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
一、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与日俱增,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新中国诞生时,我国经济基础极为薄弱。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9元。经过长期努力,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3679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8%,居全球第11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1986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10年达到412119亿元,超过日本并连年稳居世界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近三年,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80万和90万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900309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16%。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9.4%,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8%左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二)财政实力由弱变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建国初期,我国财政十分困难。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为62亿元,1978年增加到1132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99年全国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0亿元。进入新世纪后,财政收入实现连续跨越,2012年达到117254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达到183352亿元。1951―2018年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3.6%,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上世纪50―70年代,我国外汇储备相当紧张,1952年末外汇储备只有1.08亿美元,1978年末也仅为1.67亿美元,居世界第38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稳步增加,2006年末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0727亿美元,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
(三)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影响力日益彰显。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受外来封锁等影响,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较少。上世纪50年代,与前苏联东欧国家一度开展交流;70年代,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交往明显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1980年4月和5月,我国先后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2003年以来,我国与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建设自贸区,目前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17个自贸协定,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得到1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以WTO改革为代表的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大国担当。
二、从结构单一到百业兴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一)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较低。上世纪60―70年代,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推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30477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61223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397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86342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机械化程度持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其中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产量持续位居世界第一。回首7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65789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2年的18万千瓦提高至2018年的10亿千瓦,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6万公顷扩大到2018年的6810万公顷,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二)工业体系逐步完善,多项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建国之初我国工业部门十分单一,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大量工业产品依赖进口。新中国成立后,拉开了我国工业化的大幕,上世纪50―70年代我国初步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之后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宝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进入腾飞期,2012年工业增加值比1978年实际增长38.2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日益增强,并逐步向中高端迈进。2013―201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1.7%和9.5%。目前,我国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首位。2018年,我国原煤产量为36.8亿吨,比1949年增长114倍;钢材产量11.1亿吨,增长8503倍;水泥产量22.1亿吨,增长3344倍。电子信息产业应运而生,实现快速发展。2018年,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分别达到18.0亿台和3.1亿台。
(三)服务业蓬勃发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能力不断提高。建国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195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195亿元,到1978年也只有90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进入发展快车道。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69575亿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51.0倍,年均增长10.4%。其中,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9.0%、10.1%、10.3%和12.0%。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以依赖单一产业为主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1952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0.5%、20.8%和28.7%。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工业化建设推进,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27.7%、47.7%和24.6%。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巩固加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展。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2%、40.7%和5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36.1%和59.7%。
三、从瓶颈制约到优势支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实现重大飞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交通邮电快速发展,基础产业地位不断巩固,能源供给能力稳步提升,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交通运输发展成就斐然,综合运输网络四通八达。建国初期,我国交通十分落后。建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加快,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运输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交通线路长度随现代化建设成倍增长,2012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和公路里程分别比1978年末增长0.9倍和3.8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升。2018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比1949年末增长5倍,其中高速铁路达到2.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60%以上,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铁网基本形成;公路里程485万公里,增长59倍,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8年末达到14.3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2.7万公里,增长72.7%;定期航班航线里程838万公里,比1950年末增长734倍。
(二)邮电通信水平全面提升,现代信息通信体系加快构建。建国初期,我国邮政通信发展水平很低,邮路总长度仅为70.6万公里,长途明线仅为14.6万对公里。建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后来居上。2018年末,全国邮政营业网点27.5万处,比1949年末增长9.4倍;邮路总长度985万公里,比1978年末增长103%;光缆线路总长度达4358万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邮电通信全面发展,“宽带中国”建设加快实施,2018年移动宽带用户达13.1亿户,已基本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方兴未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三)能源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基础保障作用日益增强。建国初期,我国能源供给严重短缺。1949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只有0.24亿吨标准煤,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努力,我国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给体系。2018年我国能源生产达到37.7亿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158倍。2018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19亿千瓦,比1978年末增长32.3倍。党的十八大以来,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利用大幅增加,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生产比重从2012年的15.3%上升为2018年的23.5%,我国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的积极引领者。
四、从城乡分割到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格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稳步实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不同地区比较优势有效发挥,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旧貌换新颜。
(一)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建设多姿多彩。建国初期,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6%。1978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仅为17.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6%,比1978年末上升41.7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推进实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不断提高。2018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4%,比2012年末提高8.0个百分点。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逐步加速,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城镇网络体系不断完善。1949―2018年,城市数量由132个发展到672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由65个增加到297个,县级市由67个增加到375个;建制镇由2000个左右增加到21297个。
(二)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建国初期,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十分落后。随着人口较快增长,农民温饱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农村建设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农村交通、通信明显改善。据测算,2018年,全国农村地区有99.9%的户所在自然村通公路,99.9%的户所在自然村通电,99.7%的户所在自然村通电话,98.1%的户所在自然村能接收有线电视信号,95.7%的户所在自然村已通宽带。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8年,全国农村地区有65.3%的户所在自然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83.6%的户所在自然村垃圾集中处理。
(三)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新的增长极增长带蓄势崛起。建国初期,我国地区差距很大,工业基础薄弱,且都集中在“广(州)大(连)上(海)青(岛)天(津)”等沿海城市。上世纪50―70年代,在工业化建设中,生产力布局逐步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发展等地区协调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区域发展新空间不断拓展。2018年,东部地区[1]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52.6%,比1978年上升9.0个百分点。中西部后发优势不断显现。2018年,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1.1%和20.1%,分别比2000年提高1.9和2.7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新的经济增长极加快形成。
五、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和经贸往来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抓住全球化机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再到共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显著拓展。
(一)贸易大国地位日益巩固,货物贸易规模跃居世界首位。建国初期,我国外贸落后失衡,进出口规模十分有限。195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上世纪50―70年代,进出口略有扩大但仍处于较低水平。197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06亿美元,居世界第29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1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6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23倍,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服务进出口总额7919亿美元,比1982年增长168倍,居世界第2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多边经贸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效果显现。2016―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增速持续快于全部进出口。
(二)引进外资大幅增加,日益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建国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我国利用外资渠道单一、规模很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准入不断放宽,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引进外资规模大幅增加。2018年,我国实际使用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1350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46倍,年均增长15.3%,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1979―2018年,累计吸引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20343亿美元。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领域不断拓展,服务业逐渐成为外商投资的新热点,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2018年达68.1%。
(三)对外投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参与国际分工能力明显加强。建国以来至上世纪70年代,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开展对外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外贸迅速发展,带动了企业逐步走出去。进入新世纪,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201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205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1.3倍,年均增长28.4%。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018年为156亿美元,占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总额的13%。
六、从发展落后到创新驱动,科学教育事业欣欣向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普及程度逐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科技实力显著增强,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发展水平落后,科研人员和机构短缺,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科技机构仅有30多个。上世纪50―70年代,我国自力更生发展科技事业,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体系初步建立,取得了“两弹一星”等重大成果,但科技总体水平仍然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一系列重大科技计划出台,产学研结合不断强化,科技领域投入持续增加,带动创新产出不断扩大。2018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9657亿元,比1995年增长55.4倍;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8%,比1995年提高1.61个百分点,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2018年末,全国有效专利达838万件,其中境内有效发明专利160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1.5件。我国自2013年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连续6年和8年居世界首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诸多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不断显现。
(二)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建国初期,我国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质差,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全国80%以上人口是文盲。上世纪50―70年代,我国重视发展基础教育。1978年,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5%;1982年,文盲率降至22.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进入全面发展时期,义务教育不断完善,高等教育逐步加强,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2018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831万人,比1978年增长32倍;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9.6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进展,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48.1%,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达到10340所。教育事业发展有效提升了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资源。
七、从相对滞后到全面进步,社会事业繁荣昌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硕果累累,环境保护日益加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一)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国家软实力明显增强。建国初期,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落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图书、报纸等严重不足。上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文化在曲折中发展,总体上仍难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事业实现快速发展。201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3个,比1949年增长56.7倍;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3%;全年出版各类图书95亿册(张),比1950年增长34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软实力逐步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汉语学习热潮在众多国家兴起。2018年末,全球154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孔子课堂。
(二)医疗卫生长足进步,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曾被称为“东亚病夫”。建国初期,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很低,且大部分医院集中在城镇。上世纪50―70年代,经过努力,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1978年末,我国医疗卫生机构17万个,床位数20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46万人,但医疗卫生事业总体水平依然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2018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9.7万个,比1949年末增长271倍;卫生技术人员952万人,增长17.8倍。疾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医保、医药事业深入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为人民健康撑起牢固保障网,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效显著。居民预期寿命由建国初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0岁,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初的200‰下降到2018年的6.1‰,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三)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迭创佳绩。建国初期,我国体育发展与国际水平差距较大。上世纪50―70年代,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突破。1956年,举重运动员陈镜开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59年,容国团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1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在洛杉矶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所获金牌数首次位列奥运会金牌榜首。1949―2018年,我国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3458个。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各种健身场所迅速兴起,有力促进群众体育运动开展。近年来,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以上,近4亿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我国运动员在各项国际比赛中捷报频传。
(四)环境保护从无到有,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上世纪中叶起,环境保护发端于工业化国家。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治理。1972年,我国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成立了一批环境保护相关机构。改革开放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90年代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改善环境质量取得突出成效。2018年,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22.1%,比1978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全国首批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42%,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68%;十大流域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比2013年下降2.1个百分点。
八、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供社会保障,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改善。新中国成立前,经济凋敝,城镇劳动力多数处于失业状态。1949年末,全国城乡就业人员1808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仅有1533万人,城镇失业率高达23.6%。上世纪50―70年代,通过积极发展经济,我国就业状况逐步改善。1978年末,我国就业人员达到4015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9514万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优先政策实施,我国就业总量大幅增加,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18年末,我国就业人员增加到77586万人,其中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27.6%和46.3%,比1952年末分别提高20.2和37.2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新兴就业岗位不断涌现,第三产业、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就业形势稳中向好。2013―2018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
(二)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很低。195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98元,人均消费支出仅为88元。由于人口增长快,积累和消费关系不合理等原因,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为171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51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