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一键发布
手机号码*
验证码*
联系方式只用于平台与您联系,牛选时刻保障您的隐私安全
需求描述*
确认发布
取消

前三季度云南经济运行情况

亿邦动力网   亿邦动力网阅读:785赞:882019-10-22

前三季度,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亿邦动力讯】10月21日消息,云南省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云南经济运行情况。

以下为数据公告原文:

前三季度,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落实“六稳”工作要求,各项工作扎实有力、成效明显,全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经国家统计局审核反馈,前三季度,云南省实现生产总值12971.85亿元,同比增长8.8%,比全国(6.2 %)高2.6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72.32亿元,同比增长5.5 %,比全国(2.9 %)高2.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4960.90亿元,同比增长10.5 %,比全国(5.6 %)高4.9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438.63亿元,同比增长8.1 %,比全国(7.0 %)高1.1 个百分点。

  一、农业稳中有增,秋粮丰收在望

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619.44亿元,同比增长5.5 %,增速较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加值1036.18 亿元,增长6.0 %;林业增加值192.04亿元,增长6.39 %;牧业增加值312.91亿元,增长3.3 %;渔业增加值31.20亿元,增长6.3 %;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7.12亿元,增长5.4 %。

二、工业较快增长,绿色能源打造初见成效

  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增速高于全国(5.6%)3.7 个百分点。其中: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增长2.8%;非烟工业增加值增长11.5%。 从三大门类看,全省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5.6%。

  从主要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4.6%、10.6%、10.5%、14.9%、13.8%。

  从企业效益看,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收入9549.15亿元,同比增长10.5%;实现利税总额1684.34 亿元,同比增长13.0%,其中,实现利润总额615.18亿元,同比增长19.3 %。

三、投资平稳增长,民间投资增长较快

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9.3%,增速较今年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4%)3.9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8.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0%。

从重点领域看,民间投资增长25.8%,工业投资增长10.7%,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6%。

  从房地产市场看,全省房地产投资增长29.7%,其中,住宅投资增长50.6%,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7.1%,销售额同比增长12.1%。

  四、消费市场运行平稳,网络销售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全省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465.73亿元,同比增长10.2%,高于全国(8.2%)2.0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1976.07亿元,同比增长8.8%。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702.00亿元,增长10.2%;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763.73亿元,增长10.5%,乡村市场快于城镇市场0.3个百分点。

  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实现4645.84亿元,增长10.1%;餐饮收入实现819.89亿元,增长11.1%,餐饮收入快于商品零售1.0个百分点。

  从商品销售方式看,网络销售仍保持高速增长,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26.07亿元,增长15.1%;从销售类别看,粮油、食品类增长17.2%,饮料类增长10.5%,家具类增长16.8%,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6.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3.9%。

五、财政收支增速平稳,民生支出保障有力

  前三季度,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30.00亿元,同比增长3.2%,高于全国(3.1 %)0.1 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071.29亿元,同比增长1.9%;非税收入完成458.71亿元,同比增长6.4%。在主要税收中,增值税完成463.29亿元,同比增长2.5%;企业所得税完成162.68亿元,同比增长11.0%;个人所得税完成 36.36亿元,同比下降49.8%。

  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475.25亿元,同比增长17.4%,高于全国(9.4 %)8.0 个百分点,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11.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86.12亿元,同比增长17.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42.89亿元,同比增长8.9%;交通运输支出477.64亿元,同比增长29.8%;农林水支出751.67亿元,同比增长45.0%;住房保障支出183.52亿元,同比增长25.1%。

  六、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增速较快

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3185.57亿元,比年初增加2660.01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较8月高1.3个百分点,其中,住户存款同比增长10.5%,非金融企业存款同比增长2.6%;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0592.45亿元,比年初增加2432.58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较8月高0.7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同比增长2.9%,中长期贷款13.1%,在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增长26.6%。

总的来看,前三季度云南省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下阶段,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巩固和保持全省经济运行良好态势,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此外,云南省日前还公布了以下关键数据:

1-8月,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宏观环境,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持续推进“六稳”各项工作,全省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工业经济较快增长,企业效益稳步提升

1-8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高于全国(5.6%)4.4个百分点。其中: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非烟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

从三大门类看,全省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6.7%。

从主要行业看,“十大”非烟行业均保持增长势头,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5.5%、10.9%、14.6%、15.3%。

从主要工业产品看,1-8月,全省完成卷烟产量477.03万箱,同比增长2.6%;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61.58万吨,同比增长14.0%;成品钢材产量1513.96万吨,同比增长17.9%;水泥产量8246.24万吨,同比增长9.0%。

从企业效益看,1-7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8325.10亿元,同比增长11.0%;实现利润总额566.73亿元,同比增长31.4%。

二、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民间投资增速加快

1-8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1.2%,比1-7月提高3.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5%)5.7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8.0%,工业投资增长12.5%,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1.8%;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5%,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46.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38.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25.3%;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9%,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长17.2%,批发和零售业增长8.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4.6%。

从房地产市场看,全省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31.4%,其中,住宅投资同比增长51.9%;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1.5%,销售额同比增长18.9%。

三、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商品销售较快增长

1-8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95.50亿元,同比增长10.4%,高于全国(8.2%)2.2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1734.38亿元,同比增长9.3%。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117.47亿元,同比增长10.4%;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678.03亿元,同比增长10.8%,乡村市场快于城镇市场0.4个百分点。

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实现4053.23亿元,同比增长10.3%;餐饮收入实现742.27亿元,同比增长11.4%,餐饮收入快于商品零售1.1个百分点。

从商品销售类别看,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类值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22.70亿元,同比增长15.8%。粮油、食品类增长17.4%,饮料类增长10.1%,化妆品类增长20.3%,金银珠宝类增长27.5%,日用品类增长12.6%,书报杂志类增长16.3%,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21.7%,中西药品类增长12.9%,家具类增长15.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4.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6.7%。

四、外贸进出口增长平稳,出口增长加快

1-8月,全省进出口总额完成1466.5亿元,同比增长19.7%,增速较1-7月提高1.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6.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完成632.9亿元,同比增长31.8%,较1-7月提高4.1个百分点;进口完成833.6亿元,同比增长12.0%,较1-7月提高0.5个百分点。

五、财政收支结构优化,民生支出加快

1-8月,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58.47亿元,同比增长3.8%,增速较1-7月提高0.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 1.0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完成963.10亿元,增长2.5%;非税收入完成395.37亿元,增长7.3%。在主要税收中,增值税完成417.73亿元,增长1.6%;企业所得税完成161.33亿元,增长11.1%;个人所得税完成 32.92亿元,下降50.4%。

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617.76亿元,同比增长17.2%,增速较1-7月回落2.5个百分点,比全国高8.4个百分点。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47.39亿元,增长9.4%;教育支出700.63亿元,增长4.1%;交通运输支出473.31亿元,增长35.4%;农林水支出681.48亿元,增长41.0%,其中扶贫支出366.74亿元,增长1.12倍。

六、金融信贷增速稳健,支撑经济发展作用增强

8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2848.79亿元,比年初增加2323.24亿元,同比增长6.5%,增速较7月末回落0.9个百分点,其中,住户存款15342.14亿元,增长10.3%;非金融企业存款7952.13亿元,下降1.5%。

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0238.46亿元,比年初增加2078.59亿元,同比增长11.7%,增速较7月末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6307.09亿元,增长2.0%,中长期贷款21126.42亿元,增长12.7%,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5269.55亿元,增长25.4%。

-------------------------------------------------

风雨兼程七十年 砥砺奋进著华章

―建国70周年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1950年2月24日,云南全境解放,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70年来,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了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创造了波澜壮阔、惊天动地的历史,走出了一条辉煌的发展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曲壮美乐章。

一、国民经济跨越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云南省人民政府成立初期,确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国民经济恢复和重建,加上新的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等重要政策的实施,云南经济在摸索中曲折前进。195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1.7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0元,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8.8%,经过长期努力,197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69.05亿元,人均GDP增长至226元,经济规模扩大了3.6倍,年均增长6.0%。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坚持以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为先导,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领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迈开了改革开放步伐。1979-1991年,GDP由76.83亿元增至517.41亿元,年均增长10.3%,其中1982年GDP突破100亿,达到110.12亿元;人均GDP 由226元增至1377元,年均增长8.5%;党的十四大召开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市场导向作用明显,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对内对外开放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初见成效。1992-2001年,GDP突破千亿,由618.69亿元增至2138.31亿元,年均增长9.6%,其中1995年GDP突破1000亿,达到1222.15亿元;人均GDP 由1625元增至5015元,年均增长8.2%;党的十六大后,全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农村、国企、社会事业等重点改革,确定了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再上历史新台阶。2002-2012年,GDP突破万亿大关,由2312.82亿元增至10361.63亿元,年均增长11.2%;人均GDP 由5366元增至22307元,年均增长10.4%,其中,2007年,人均GDP突破万元,达10712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目标任务,强化改革引领、开放支撑、创新驱动,着力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经济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17881.12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205倍,年均增长8.4%,高于全国(8.1%)0.3个百分点;人均GDP增加到37136元,年均增长6.7%。

(二)财政收入逐年提高,保障能力大幅提高。1950年3月,从旧政府接管过来的云南财政,国库亏空如洗,仅有1200吨大米,还背着133.3万银元的债务。新中国成立后,云南重新建立财税秩序,统一税收和各种财政制度,1950年全省财政收入只有0.7亿元,此后一段时期,云南财政同国民经济一样,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到1978年,全省财政收入仅为11.76亿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经济工作方针,通过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调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为云南财力的增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1992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以来,财政总收入进入持续稳定较快增长时期。特别是从2003年起,连续跨上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800亿元、1000亿元和1300亿元六个台阶。2018年全省财政总收入3719.77亿元,比1950年增长了5312.96倍,年均增长13.4%。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94.35亿元,比1950年增长2848.1倍。全省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50年的7.3%,提高到2018年的20.8%。地方财政对国民经济的支撑能力大大增强。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1950年的0.26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6075.03亿元,增长2.3万倍。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社会保障支出、教育和科研支出、生态保护等支出增长不断加快。

(三)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新中国建立初期,云南和全国一样,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增加社会投资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恢复重建。195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仅为0.07亿元,到1978年也仅为15.04亿元,远远满足不了云南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立足省情,集中有限财力,依托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结合自身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营造投资环境,吸引重大项目落地生根,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连续迈上新台阶。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从1978年的15.04亿元到1992年突破100亿元大关用了14年时间,从1997年的500亿元到2003年迈上1000亿元台阶用了6年时间,而从1000亿元到2006年迈上2000亿元台阶用了3年时间,从2000亿元到2008年的3000亿元用了2年时间,从3000亿元到2014年突破一万亿元只用了6年时间。1951-2018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8%,经济发展后劲不断提高。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方式实现巨大转变

(一)农业生产条件大幅度改善,基础地位更加巩固。70年来,云南从土地改革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调整和变革农村生产关系,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建国初期,云南农业生产条件十分落后,山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比重达84%,全省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但耕地资源不足,加之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导致“靠天吃饭”现象明显,部分边疆地区还存在“刀耕火种”种植方式,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严重阻碍现代农业化进程。1952年全省农业总产值仅为9.60亿元,且86%为种植业,结构单一。全省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几乎没有农业机械动力,1960-2017年,全省农用大中型拖拉机从567台增加至32.1万台,农用小型及手扶拖拉机从36台增加至37.5万台,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从1316部增加至6.8万部,农用水泵从1534台增加至34.1万台,联合收割机从7台增加至8275台,机动脱粒机从394台增加至45.4万台,机械总动力从1971年的31.0万千万增加至2017年的3535万千瓦,增长了102.7倍。农村用电量从1957年的0.04亿千瓦时增加至2018年的104.94亿千瓦时。1952-2018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增加到4108.88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4.9%。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1990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000万吨。1997年以后,逐步实现了粮食长期由省外调入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2018年,粮食产量达1860.54万吨,比1949年增长3.7倍,比1978年增长1.2倍,保持粮食产量的基本自给。2018年,油料产量由1949年的2.35万吨提高到60.98万吨。肉类产量由1965年的24.58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426.51万吨。水产品产量达63.75万吨,比1952年的0.14万吨增长455.36倍。2018年,全省烤烟、天然橡胶、咖啡、澳洲坚果、鲜切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茶叶、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列全国第二位,农产品出口额连续多年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

(二)工业化进程加快,支柱产业逐渐牢固。建国初期的云南,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企业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大部分为手工作坊和农村家庭作坊。1950年,全省仅有工业企业1479户,职工不到6万人,实现工业总产值仅为1.95亿元。到1978年,工业总产值也仅为55.43亿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云南工业加快发展,1978-1997年,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由7304个增至8803个,比1978年增长20.5%;1998-2010年,全省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企业单位数由2516个增至3599个;2011-2018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单位数由2773个增至4260个,净增1487个。工业经济发展十分迅猛,总量实现跃升并迭创新高。2004年,云南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66.41亿元;200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迈上2千亿元台阶,达2051.73亿元;2012年突破3千亿元,达3450.72亿元;2017年突破4千亿元,达到4089.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79-2018年,云南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8%。201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483.96亿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税2428.07亿元,其中,实现利润925.21亿元。经过70年的发展,全省已形成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烟草、电力、有色、化工、食药等产业为支柱行业,覆盖38个工业大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工业产品极大丰富。发电量由1949年的0.51亿千瓦时增加到2018年的3007.72亿千瓦时,增长5896.5倍;粗钢生产能力由0.04万吨增加到1925.04万吨,增长48125倍;十种有色金属产量由0.12万吨增加到356.48万吨,增长2969倍;水泥生产能力由0.52万吨增加到11798.42亿吨,增长2.3万倍;化肥生产能力由1954年的0.03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276.29万吨,增长9209倍;卷烟产量由1949年的2.7万箱增加到2018年的700.3万箱,增长258倍;糖产量由2.26万吨增加到244.98万吨,增长107倍。工业供给能力的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困扰云南经济生活的工业品短缺局面,市场供应由萧条、匮乏走向繁荣和充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1952年,工业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为13.5%,1978年提高到30.3%,随后持续提高,90年代中后期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占云南生产总值的比重一度接近40%,最高年份的1996年高达39.5%。2012-2018年,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略有下降,2012年工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5%,2018年为25.1%。工业为云南经济的繁荣、人民生活的富裕安康做出了卓越贡献。

(三)服务业蓬勃发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能力不断提高。建国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为支持国家工业现代化建设,全省重点发展重工业,以生产资料行业优先,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1952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2.69 亿元,到1978年也只有12.01亿元,按不变价计算,规模扩大2.6倍,年均增长5.1%,低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服务业市场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服务业发展走上快车道,1993-2003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从300亿台阶迈入1000亿台阶,2004-201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从1000亿台阶迈入8000亿台阶。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8424.82亿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02倍,年均增长12.3%。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以依赖单一产业为主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建国初期,云南仍旧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以农业人口为主,少数民族众多,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1952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1.7%、15.4%和22.8%。上世纪50年代末,随着工业化建设推进,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1958年,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至35.8%,较1952年提高20个百分点。60年代末,全省工业发展受阻,第二产业占比在1968年下降到17.9%,到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42.7%、39.9%和17.4%。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巩固加强,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1987年,第二产业比重达到36.8%,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但在1990年占比又低于第一产业,1991年后,随着云南烟草、电力、有色工业的不断壮大,第二产业连续22年成为云南第一大产业。2013年,第三产业占比达42.5%,首次超过其他产业占比,成为云南支柱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业、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展。201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4.0%、38.9%和47.1%。

三、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发展瓶颈逐步破解

(一)交通设施发展迅速,综合运输网络四通八达。建国初期,全省交通十分落后,人背马驮是常用的货运方式。1949年,全省公路里程仅有2783公里,铁路营业里程656公里,1978年,全省公路里程41816公里,比1949年增长15倍,铁路营运里程1705公里,较1979年增长1.6倍。2018年,全省公路里程提高到25.29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89倍,期间,云南在1997年建成第一条里程45公里的高速公路后,截止到2018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5184公里,增长114.2倍;全省铁路营业里程增加到3848公里,增长4.9倍,2016年12月,沪昆高速铁路贵昆段正式开通运营,标志着沪昆高速铁路全线正式通车,目前全省高铁运营里程达1026公里,城市交通步入地铁时代,民航机场达15个;民用汽车拥有量从1949年的0.25万辆增加到2018年的678.91万辆,增长了2714.64倍,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从无到2018年的622.09万辆,城乡居民每百户分别拥有家用汽车53、25辆;货物周转量从1950年的0.75亿吨公里增长到2018年的1943.86亿吨公里,增长了2590.81倍;旅客周转量从1950年的1.11亿人公里增长到2018年的597.05亿人公里,增长了536.88倍。

(二)邮电通信水平全面提升,现代信息通信体系加快构建。

建国初期,云南邮政通信发展水平很低,邮路总长度仅为2.25万公里,邮电局所614处。建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邮电通信业规模不断扩大,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后来居上。2018年,全省邮电业务总量2567.46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90.43亿元;电信业务总量2477.03亿元;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2449.98万件,包裹业务39.79万件,快递业务量33999.10万件;快递业务收入47.14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75.24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29.39万户,农村电话用户45.85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30.61万户,年末达到4659.05万户,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284.22万户,4G移动电话用户3375.48万户。年末全省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4934.2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04.76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下降至5.73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上升至96.47部/百人。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019.43万户,比上年增加206.85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4003.92万户(含无线上网用户和手机上网用户),增加323.45万户。

(三)能源保障能力日益增强,能源产业发展迅速。70年来,云南依托自身独特的能源优势,不仅保障了全省能源的供给,还将能源产业作为了全省的支柱产业。1949年,全省能源生产总量只有17.50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为19.00万吨标准煤,缺口较大,且能源生产中,原煤生产比重达90.3%,水电生产仅为9.7%,远远满足不了全省需求。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努力,全省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给体系。2017年全省能源生产达到12410.04万吨标准煤,比1949年增长708倍,其中煤炭生产比重为23.12%,一次电生产比重为75.64%,能源生产结构持续优化。同期,能源消费为11090.97万吨标准煤,能源保障日益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利用大幅增加,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生产比重持续上升,2018年末,全省统调发电装机容量9340.7万千瓦,较1978年增长70.6倍。

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各民族实现共繁荣

(一)城乡二元化发展逐渐扭转,发展差距在缩小。建国初期,全省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4.9%,远低于全国10.6%的水平,1978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也仅为12.2%。改革开放后,全省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7.8%,比1978年末上升35.6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推进实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省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缩小。2013-2018年,云南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6%、10.5%,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云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从2013年的3.34下降到2018年的3.11;农村基础设施极大改善,2018年,全省自来水受益村数比例达89.3%,通宽带村数比例达86.7%,通有线电视村数比例达66.8%。

(二)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云南省共有56个民族,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是全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省共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民族自治地方共有78个县(市),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70年来,党中央的一系列民族政策为云南民族自治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带来了重要历史机遇。云南坚持“因地制宜、因族举措、分类指导”的民族工作方针,重点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散居民族地区、人口较少特有民族聚居地区和民族“直过区”的扶持力度,从调整生产力布局、改善基础设施入手,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先后在民族地区兴建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和资源开发性项日,加快民族地区的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在25个边境县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温饱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等四项工程,使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面貌有了很大改变。建成投产了一批重点项目和一大批水利、交通、通信、有色、建材、森工、电力、卷烟制糖、制茶等中小型项目,改善了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2018年民族自治地方实现生产总值7155.86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40%,增速为9.2%,比全省高0.3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8.7%,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10.4%,比全省高0.4个百分点;拥有职工人数131.9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74.36万人,城镇集体单位2.58万人。职工平均工资84194元,高于全省平均工资(80525)3669元。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由2012年的426万人减少至2018年底的86.5万人。

五、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开放型经济成就显著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不同以及遭遇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始终关闭。云南在改革开放前,与周边国家有一定的联系,承担着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出访中转站的任务。70年来,云南的对外开放伴随着改革展开,从简陋的边贸“草皮街”到昆交会、旅交会、中国一南亚博览会,从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到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到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记录着云南打开山门构建大市场、融入大市场,从“开放末梢”变为“开放前沿”的历史进程。1952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仅为32万美元,其中出口5万美元,进口27万美元,到1978年,全省进出口额增加至1.04亿美元。进入90年代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睦邻关系进入最好时期。与云南相邻的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也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程,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中国加快了改革开放步伐,云南也紧跟全国步伐,对外开放迎来黄金期,1992-1996年,进出口总额从6亿美元连续上升至8亿、13亿、18亿、19亿美元台阶。目前,全省已拥有2个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3个跨境经济合作区、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2个综合保税区、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境外经贸合作区(老挝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以及昆明南博会等多个国家和省级开放经济平台,拥有18个一类口岸、7个二类口岸、100多条边境通道和110多个边民互市点。2018年,全省进出口总额298.95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86倍。其中,出口总额128.12亿美元,增长184倍,进口总额170.83亿美元,增长487倍。

六、小康事业发展快速,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改善。新中国成立前,经济凋敝,城镇劳动力多数处于失业状态。1950-2018年,全省年末就业人员数从 719.83万人增加到2992.80万人,增长了3.16倍。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17.5万人增加到862.7万人,增长了48.3倍,乡村就业人员从702.3万增加到2130.1万人,增长了2.0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全省就业不仅总量大幅增加,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18年末,全省就业人员中,其中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13.8%和37.7%,比1950年末分别提高10.8和34.9个百分点。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从1952年的371元增长到80525元,名义增长216.05倍;2018年,云南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8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68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差距在缩小。

(二)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很低。云南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1950年的117.6元增至2018年的3.35万元,增长283.7倍。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呈不断上涨态势,实现多次跨越。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33488元,较1978年增长101倍。云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952年的47.5元增至2018年的1.08万元,增长225.7倍,较1978年增长81.5倍,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云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消费热点、重点更加体现时代特征。1949-2018年云南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68元增长到21626元,增长317倍;1949-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33元增长到9123元,增长275.5倍。

(三)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织就广覆盖的民生安全网。建国初期,全省社会保障尚属空白。上世纪50―70年代,开始由国家和单位对城镇职工提供劳保等一定福利,并由集体对农民实行少量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省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省人民群众享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安居乐业生活。云南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从2012年804万人减少到2018年179万人,累计减贫625万人,年均减贫10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21.7%持续下降到2018年4.8%。1957年云南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66元,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9595元,比1957年累计增长144.4倍。

从2017年1月1日起,全省统一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内异地和跨省异地就医联网及时结算。2018年,年末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616.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76万人。其中,参保职工440.23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175.99万人,参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360.98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519.84万人,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73.12万人,全省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403.30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达339.52万人。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解放初期,云南仅有4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职工不足百人,科技人员仅仅有30余人,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不足4万人。各类专业人才极少,其中工程师和医师不到1000人,大学教授仅100余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云南科技事业以健全完善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重点,大力推进科技事业全面改革与发展,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全省科技实力日益增强。云南坚持“科技兴滇”战略,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科技支撑条件逐年增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8年,全省拥有自然科学独立研究机构92个,科技人员7488人,其中高级科技人员2348人,专利申请数达36515件。科研事业经费支出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2018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用于科学技术投入达55.46亿元。2018年,R&D经费支出为187.3亿元,较上年增加29.5亿元,增长18.7%,R&D经费投入强度为1.05%。

教育事业欣欣向荣。云南以办好让各族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教育规模和整体实力得到长足发展,教育质量、教育效率显著提高,教育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均衡发展有序推进,初步建立起较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活力、更具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2018年,地方财政用于教育支出达1082.79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17.8%。2018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81所,专任教师数达4.01万人,较1949年增长了112.6倍,在校人数116.69万人,增长685.41倍;普通小学学校数10900所,专职教师数22.84万人,较1949年增长22.8倍,在校人数379.51万人,增长21.59倍。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全省云南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努力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繁荣。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两馆一站”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重点公益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文化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文艺创作持续繁荣,《云南印象》《丽水金沙》等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为提升云南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49年全省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0个,2018年增加至101个,增长了10倍多;文化馆达149个,公共图书馆从无增加至151个,博物馆从无到136个。全省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7%和 98.9% 。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效。云南不断建立健全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认真落实补偿政策,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1949-2018年,全省卫生机构数从96个增加到24958个,增长了258.98倍,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从600张增加到29.12万张,增长了484.33倍,卫生技术人员从0.06万人增加到30.20万人,增长了502.33倍,其中职业(助理)医师9.97万人,增长了497.5倍,年末人口从1595.0万人增加到4829.5万人,增长了2倍,人口死亡率从1950年的17.9‰下降到6.32‰,自然增长率从1950年的13.5‰下降到2018年的6.87‰。全省已基本构建起了一个遍及城乡的卫生医疗服务体系。

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后,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省委、省政府围绕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启动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全面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打响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等“8个标志性战役”,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14.7万辆黄标车全部淘汰,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9%;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九大高原湖泊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完成营造林823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和陡坡地生态治理336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3%;全省单位GDP能耗预计下降4.8%;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深入推进,88%的自然村对生活垃圾进行了收集处理,完成40.9万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

70年回望,云南各族人民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创造性地解决了云南这样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西部省份的发展问题,云南经济建设与发展波澜壮阔,取得的成就史无前例,这一切成就都源自于党的正确领导。新时代,全省正按照国家要求,继续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放管服”等改革,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更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今年以来,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和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同心协力,迎难而上,全省经济延续了总体平稳的发展势头。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民间投资加快,市场消费旺盛,民生投入加大,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国。

一、工业保持快速增长,效益持续改善

1-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比1-6月回落0.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8%)4.7个百分点。其中:烟草制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非烟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

从三大门类看,全省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17.7%。

从主要行业看,“十大”非烟行业均保持增长势头,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4.5%、11.5%、14.7%、17.4%。

从主要工业产品看,1-7月,全省完成卷烟产量420.69万箱,同比增长3.9%;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25.66万吨,同比增长12.7%;成品钢材产量1315.14万吨,同比增长18.5%;水泥产量7242.94万吨,同比增长7.8%。

从企业效益看,1-6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7083.25亿元,同比增长11.1%;实现利润总额470.15亿元,同比增长30.7%。

二、固定资产投资稳中趋缓,民间投资较快增长

1-7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7.4%,高于全国(5.7%)1.7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6.4%,工业投资同比增长8.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1.2%;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9%,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35.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5.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7.2%;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8%,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长13.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8.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9.5%。

从房地产市场看,全省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7.8%,其中,住宅投资同比增长45.9%;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0.4%,销售额同比增长18.2%。

三、消费市场繁荣稳定,商品销售快速增长

1-7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161.12亿元,同比增长10.7%,高于全国(8.3%)2.4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零售额1519.43亿元,同比增长9.8%。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572.65亿元,同比增长10.6%;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588.47亿元,同比增长11.1%,乡村市场快于城镇市场0.5个百分点。

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实现3586.92亿元,同比增长10.5%;餐饮收入实现574.20亿元,同比增长12.0%,餐饮收入快于商品零售1.5个百分点。

从商品销售类别看,全省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类值中,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20.40亿元,同比增长16.7%。粮油、食品类增长18.1%,饮料类增长9.7 %,化妆品类增长22.1%,金银珠宝类增长30.7%,日用品类增长12.8%,书报杂志类增长17.0%,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类增长33.7%,中西药品类增长14.9%,家具类增长16.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4.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6.5%。

四、外贸进出口增长平稳,出口增长加快

1-7月,全省进出口总额完成1258.27亿元,同比增长17.9%,增速较1-6月提高5.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13.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完成535.21亿元,同比增长27.7%,较1-6月提高6.3个百分点;进口完成723.06亿元,同比增长11.5%,较1-6月提高4.4个百分点。

五、财政收支增速较快,民生支出加快

1-7月,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28.41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较1-6月回落0.5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完成871.66亿元,同比增长2.8%;非税收入完成356.75亿元,同比增长5.7%。在主要税收中,增值税完成374.15亿元,同比增长2.1%;企业所得税完成158.46亿元,同比增长11.7%;个人所得税完成 29.35亿元,同比下降51.4%。

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198.02亿元,同比增长19.7%,增速较1-6月回落1.4个百分点,比全国高9.7个百分点。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07.92亿元,同比增长10.2%;教育支出634.36亿元,同比增长3.8%;交通运输支出451.96亿元,同比增长46.4%;农林水支出605.15亿元,同比增长48.8%,其中扶贫支出321.64亿元,同比增长1.26倍。

六、金融机构存贷款增速平稳,支撑经济发展作用增强

7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2837.94亿元,比年初增加2312.39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较6月末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住户存款15335.33亿元,同比增长11.0%;非金融企业存款7888.15亿元,同比下降2.2%。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9980.79亿元,比年初增加1820.93亿元,同比增长11.2%,增速较6月末回落0.6个百分点,其中,短期贷款6283.42亿元,同比增长0.2%,中长期贷款20875.06亿元,同比增长12.2%,中长期贷款中,个人消费贷款5167.87亿元,同比增长25.1%。

【本文来源:本文摘编自公开信息,由亿邦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Ebrun Go整理输出,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错漏欢迎联系run@ebrun.com 沟通处理,如转载,请注明源头,并自负法律责任。】

标签:

作者: 亿邦动力网

来源: 亿邦动力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之观点,电商头条网发表或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电商头条网证实;电商头条网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电商头条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电商头条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电商头条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电商头条网客服邮箱;service#hotniu.cn(请将#改成@),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侵权投诉反馈邮箱:service#hotniu.cn(#改成@)

  • 今日头条
  • 本周头条
  • 本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