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一键发布
手机号码*
验证码*
联系方式只用于平台与您联系,牛选时刻保障您的隐私安全
需求描述*
确认发布
取消

2019年7月陕西省经济运行情况

亿邦动力网   亿邦动力网阅读:899赞:962019-08-23

  7月,工业、投资、消费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财政收入增长放缓,金融存贷稳步增加,全省经济整体保持平稳运行。

【亿邦动力讯】08月22日消息,陕西省统计局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7月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以下为数据公告原文:

  7月,工业、投资、消费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回落,财政收入增长放缓,金融存贷稳步增加,全省经济整体保持平稳运行。


  一、工业增速出现回落


  7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较上月回落4.3个百分点;1-7月累计增长3.6%,较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


  能源工业增速回落。7月,规上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较上月回落5.7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8.8%,较上月加快5.3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9.4%,回落5.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回落6.6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2.5%,回落25.6个百分点。


  非能源工业增速放缓。7月,规上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3%,较上月回落3.3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0.6%,回落11.8个百分点;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6.8%,回落16.3个百分点;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2.2%,回落7.7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下降6.0%,降幅扩大3.5个百分点;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9.8%,降幅扩大1.4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下降13.8%,回落18.1个百分点。


  部分重点产品产量下降。7月,天然原油增长3.0%,较上月加快7.7个百分点;原煤产量增长12.1%,回落0.4个百分点;天然气增长8.2%,回落6.7个百分点;白酒下降5.3%,回落20.1个百分点;原油加工量下降21.3%,回落36.3个百分;汽车下降26.3%,降幅扩大4.7个百分点;金属切削机床下降35.9%,降幅收窄1个百分点。


  企业利润继续下滑。1-6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59.9亿元,同比下降9.7%,降幅较1-5月扩大0.3个百分点,较全国平均水平低7.3个百分点;营业收入11375.8亿元,增长4.7%,较1-5月提高1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亏损企业1181户,下降0.5%,亏损面17.8%,与1-5月持平。


  二、投资增速继续放缓


  1-7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较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降至历年来最低水平。其中,民间投资增长9.0%,回落2.0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增速回落。1-7月,第一产业同比下降3.2%,降幅较上半年扩大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4.9%,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增长5.0%,回落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0%,回落0.8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放缓。1-7月,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9.2%,较上半年回落1.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2200.12万平方米,增长3.1%,较上半年加快0.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1995.27亿元,增长14.2%,加快0.8个百分点。截至7月末,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积655.80万平方米,下降16.4%,降幅较6月末扩大0.6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继续回落。1-7月,全省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7%,降幅较上半年扩大0.6个百分点。其中,占65.1%的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1.6%,降幅扩大1.4个百分点;占21.8%的交通运输邮政业投资增长3.2%,回落1.6个百分点。


  三、消费市场持续低迷


  7月,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58.89亿元,同比增长0.7%,较上月回落3.6个百分点。1-7月,限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642.26亿元,同比增长4.2%,较上半年回落0.6个百分点。


  餐饮收入及商品零售增速放缓。7月,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餐饮收入22.10亿元,同比增长4.1%,较上月回落2.8个百分点;商品零售336.78亿元,增长0.5%,回落3.6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中,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化妆品类和煤炭及制品类等部分重点商品增速回落。其中,化妆品类增长4.3%,回落24.9个百分点;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0.6%,回落6.1个百分点;汽车类由上月增长8.5%转为下降14.3%,回落22.8个百分点;煤炭及制品类下降27.5%,降幅扩大2.9个百分点。


  网上零售保持两位数增长。7月,全省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35.69亿元,同比增长14.3%,较上月回落4.5个百分点,高于限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13.6个百分点。


  四、财政收入增长放缓


  1-7月,全省地方财政收入1539.88亿元,同比增长4.5%,较上半年回落1.5个百分点。其中,各项税收完成1211.79亿元,增长3.3%,回落0.8个百分点;非税收入328.09亿元,增长9.4%,回落3.5个百分点。财政支出3361.99亿元,增长7.7%,较上半年加快0.7个百分点。


  五、金融存贷稳步增加


  7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3264.20亿元,同比增长9.1%,较6月末回落0.5个百分点;较年初新增2685.9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2976.41亿元,增长11.9%,回落1个百分点;较年初新增2384.96亿元。


  六、主要先行指标表现各异


  一是PMI持续回落。7月,陕西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8.7%,较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低于全国1个百分点,降至2016年3月以来的最低点。


  二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回落。7月,陕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0.3%,涨幅较上月回落1.6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0.2%,回落0.8个百分点。


  三是工业用电量降幅收窄。7月,全省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2.4%,降幅较上月收窄1.5个百分点;1-7月,累计下降1%,降幅较上半年扩大0.2个百分点。


  四是CPI涨幅扩大。7月,陕西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较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1-7月平均,陕西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2.5%,较1-6月扩大0.1个百分点。

此外,陕西省日前还公布了以下关键数据: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按照国家战略部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改变了三秦大地落后面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总体要求,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规模、结构和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态势,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一、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拉动经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是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的70年。1953-201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16.6%的速度增长,建成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能力得到扩大,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持续改善。


  (一)改革开放前,固定资产投资经历了两次建设高潮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秦大地百业待兴。国民经济建设进入全面恢复阶段,陕西成为国家重点投资和建设的地区之一,一批骨干项目、重点项目和配套项目拔地而起,带动全省进入项目建设高潮。全国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陕西占24项,居全国第二,建成了一批机械、煤炭、电力、纺织及国防等基础工业项目,改变了陕西工业极为薄弱的局面。


  1970年“三线建设”全面铺开,陕西再次成为全国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全省400多个项目得到国家投资,逐步建立了以军工、机械、冶金、纺织等为主的支柱产业体系,为工业经济奠定了雄厚基础。这一时期的陕西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家投资,1953-1978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7.83亿元,年均增长14%。


  (二)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乘着改革的东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跨越式发展。1979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21.16亿元,1990年跨上百亿台阶,达到103.72亿元;2003年跨上千亿台阶,达到1278.72亿元;2011年跨上万亿台阶,达到10023.53亿元。1979-2012年,全省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190.24亿元,年均增长2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投资开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13-2018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4%。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波动中发展的特点,增速由2013年的24.1%回落至2015年的7.8%,2016年增长12.1%,2017年增长14.4%,2018年增长10.2%。


  二、投资体制改革持续深化,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省在扩大投资总量、增强经济发展规模的同时,加快推进投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持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结构更优化的新格局。


  (一)打破高度集中项目决策方式,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投资决策权高度集中在政府。1978年,全省国有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高达84.5%,非国有经济投资占比仅为15.5%,其中集体经济投资占比9.4%,个体经济投资占比6.1%。国有投资占据主导地位,投资主体较为单一。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投资主体向多元化发展。1979-2018年,全省非国有经济投资年均增长24.3%,高于国有经济投资增速6.4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0.1%,其中混合所有制经济投资占55.2%,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占2.1%,个体投资占1.9%,集体经济投资占0.9%。


  (二)打破单一融资渠道,资金来源向多渠道拓展


  改革开放以前,投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预算拨款。1952年,全省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资金占93%,自筹资金占比仅为7%。随着投融资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项目建设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单一融资渠道被打破,逐步形成了以企业自筹资金为主体、国家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利用外资等多种渠道并存发展的新格局。2018年,全省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比4.9%,比1952年下降88.1个百分点;自筹资金占比66.6%,比1952年上升59.6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占比11%,债券、利用外资及其他资金来源合计占比17.5%。


  (三)打破二产独大的产业格局,投资结构更加优化


  改革开放以前,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集中在重工业、基础工业项目。1978年,全省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1.5:65.8:32.7,第二产业投资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投资占比偏低,发展滞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全省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一是继续坚持“工业强省”战略,坚持稳能源、促化工、兴电子、强制造、扩新兴、优传统,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投资规模快速增长,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茶叶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社会事业投入力度,第三产业投资规模不断壮大。2018年,全省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6.1:24:69.9,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高,“三、二、一”的产业格局不断巩固。


  三、投资建设硕果累累,带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一)工业建设成就辉煌,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全省只有少数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的加工工业和修理业,工业固定资产原值只有7776万元。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陕西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产业体系。改革开放后,全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规模迅速壮大,特别是省第十次人代会提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来,全省做大做强能源工业、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加速聚集,工业体系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能源化工产业向高端化发展。能源工业是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1979-2018年,全省能源工业投资以年均17.9%的速度增长,陕北地区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延长石油集团、陕煤集团先后进入世界500强,全省成为西部地区唯一拥有2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省份。特别是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以来,全省积极适应变化,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先后实施了延安180万吨/年甲醇及深加工、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示范项目、靖边能化园区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一期填平补齐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三个转化”,推动全省由能源大省向能源强省转变。


  装备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逐渐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和产业集群。特别是近年来,全省围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重点发力,装备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2011年-201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投资以年均20.4%的速度增长,一大批高端装备制造项目落地。2012年4月,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外资单体项目――三星电子高端存储芯片项目落户西安,一期投资70亿美元;2017年8月,三星再次投资70亿美元,建立闪存生产线二期项目,预计建成后规模是一期项目的1.5倍。投资280亿元的CEC·咸阳8.6代液晶面板项目投产,爱生无人机产业化建设、西安宝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比亚迪年产10万辆整车项目进展顺利,带动全省装备制造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运输保障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铁路通车里程只有44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908公里,交通成为严重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抢抓中央支持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着力补齐发展短板,交通运输建设突飞猛进。1979-2018年,全省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以年均19.9%的速度增长,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加快,交通网络日益完善,运输能力和效率明显提升。


  公路建设突飞猛进。1979-2018年,全省公路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速高达25%。1979年全省第一条高等级公路――西安至三原一级公路规划建设,结束了全省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拉开了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截至2018年底,陕西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475公里,其中国家高速公路4965公里,省级高速公路510公里,连通98个县、区,打通22个出省通道,4条高速通道穿越秦岭连通陕南,2条高速通道连接陕北,14条高速通道通江达海,构筑起与周边中心城市的“一日交通圈”。2018年,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0.9%,吴起至定边、陕甘界至陇县、柞水至山阳、宝鸡过境凉泉至苟家岭和潘家湾至凉泉等5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铁路建设成就斐然。1979-2018年,全省铁路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5.1%。1956年7月,举世闻名的宝成铁路建成,结束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历史,同时也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先后建成了襄渝、西康、包西、太中银等铁路干线,新建了亚洲第一大客运站――西安北客站等。2018年,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速高达36.4%,铁路建设规模突破1800公里,银川至西安高铁建设顺利推进,西安至延安高铁开工建设,西安至十堰、西安至安康、延安至榆林高铁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西安北至机场城际铁路即将投入使用,西安至韩城、阎良至机场、机场至法门寺、西安至法门寺等城际铁路加快前期准备工作,西安北站高铁直达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已增加到24个,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规划和“一核、双环、六辐射”的关中城际铁路网加快形成。


  航空运输建设蓬勃发展。1979-2018年,全省航空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25.5%。1991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为我国六大区域性航空枢纽之一,以及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障能力最强的干线机场和国际定期航班机场。2012年机场二期扩建工程投运,目前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加快省内支线机场建设,榆林机场、汉中机场扩建加快,延安南泥湾机场建成投运,以西咸机场为核心,榆林、延安、汉中3个百万级机场为支撑,其他支线机场为辅助,多个通用机场为补充的“1+3+N”的机场布局正在逐步形成,为全省追赶超越和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邮电通信业日新月异。1979-2018年,全省邮电通信业投资年均增长22.5%,实现了从落后技术向数字化、宽带化、信息化的转变,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年,全省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2214.2亿元,同比增长165.2%,一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新型智慧城市项目开工建设。全省邮政、快递企业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38.88亿元,同比增长19.4%,建成各类邮政营业网点8366处,快递服务营业网点6562处。圆通速递西北转运中心二期项目建成,中国移动西北大区物流中心、中国邮政西安邮件处理中心、西北(西安)航空电商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三)民生事业大步迈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陕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全省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资力度,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加大。“十二五”期间民生支出累计达14777亿元,年均增长15.8%,是“十一五”的2.7倍。2018年,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9.3亿元,整合贫困县涉农资金189亿元,重点支持贫困县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农村薄弱学校1288所,分级诊疗覆盖90%的县级医院和70%的乡镇卫生院。水利投资302.59亿元,其中重大水利工程完成投资107.1亿元。农村饮水工程投资34.4亿元,建成工程6183处,解决和改善了594.2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3%。35个省级重点示范镇投资118.34亿元,31个文化旅游名镇投资43.61亿元,实现旅游人数2875.77万人次,同比增长21.2%,旅游综合收入142.23亿元,同比增长24.8%。


  城乡居民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十八大以来,全省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174.66万套,改造各类棚户区112.25万套,累计发放租赁补贴86.4万户,完成投资3186.26亿元。2018年,全省棚改开工20.28万套,开工进度居全国第二。自2009年被纳入全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省份以来,全省先后投入98.96亿元,累计改造农村危房91.83万户。2018年,全省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03万户,有效改善了农村贫困农户居住条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投资247.21亿元,89.2%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创建了1447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提升。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陕西能源产业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砥砺奋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能源消费由粗犷式发展为精细化,特别是煤化工行业迈入国际一流水平。原油、天然气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原煤成为全国三个支柱省份之一,陕西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


  一、能源消费多样性变迁,彰显生活水平翻天覆地


  用电量高速攀升见证人民生活改善。普通家庭生活用能变迁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新中国刚成立百业待兴,能有一盏照明用的电灯是很多家庭的梦想,在改革开放初期我省农村家庭限电停电仍是司空见惯,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等各种大小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居民生活。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指出,“空调拥有量和经济水平密切相关”。迈入二十一世纪后空调、电脑飞入寻常百姓家,家用电器的迭代更替见证了居民生活水平质变历程。同时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用电设施大规模增长。2018年全省城乡居民用电量259.31亿千瓦时,比1986年增长51倍;第三产业用电量310.06亿千瓦时,增长21倍。


  燃气化大幅跃升见证用能方式改进。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蜂窝煤是我省城镇居民做饭取暖必备物品,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石油工业发展,城镇居民逐步使用上了瓶装液化石油气,但农村居民仍主要使用柴和秸秆做饭取暖。九十年代末期,我省天然气开采步入新阶段,西安成为全省首个居民使用管道天然气的城市。自2000年以后,大中城市逐渐实现了天然气管道化,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也净化了环境。目前,我省市级以上城市均实现了天然气全覆盖,大中城市服务行业的烹饪和取暖气化率也大幅度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天然气消费从无到有,迈入2000年以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实施铁腕治霾政策后,我省大力推进煤改气工程,天然气消费量再次突破历史高点,2018年全省天然气消费量105亿立方米,占全省能源消费比重10.6%。


  用油量成倍增长见证私家车时代来临。汽车消费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东风、上海和红旗三大品牌汽车的投产成为国人的骄傲,汽车在那个年代是普通居民遥不可及的梦想,进入2000年以后中国汽车消费呈现了爆发式增长,2009年我国一举成为全球第一的汽车消费大国,2018年我国汽车消费占全球销量30%。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2000年以后陕西也步入汽车消费快车道和黄金期,2007年全省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2018年达到753.46万辆。伴随着私人车辆增加,城市公共交通快速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日益增强,2018年全省汽油、柴油消费量分别达到298.34万吨、400.54万吨,比2000年分别增长1.9倍、3.3倍,比1980年分别增长15.9倍、43.1倍。


  二、能源生产跨越式发展,彰显全国生产基地地位


  从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初期,我省能源生产主要产品是原煤,产量占到能源生产总量的99%以上,为新中国的初级工业化提供了动力源。随着陕北地区特大煤田和油气田的相继发现,陕西能源生产蓬勃发展,逐步确立全国能源重要生产基地的地位,为全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原煤产量稳居全国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煤炭大多采用手工开采,1949年产量仅有43.60万吨标煤,煤炭占据能源生产总量的绝对主导地位。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陕西工业规模迅速发展,能源需求扩大。“一五期间”铜川矿区的三里洞煤矿正式投产,是西北第一个现代化矿井。从1965年到1979年陕西以开发渭北煤炭资源为重点,扩建铜川矿区,在韩城、蒲城、澄城三个县新建矿井。1982年陕西发现神府特大煤田,神华集团和榆林地方大型煤矿相继建成,陕西煤炭生产迎来新一轮增长期。迈入二十一世纪后陕西先后整合了全省多家煤矿企业,对全省优质煤炭资源地区实施改扩建,陕西拥有了多个年产千万吨煤炭产能的企业,煤炭生产步入了黄金期。2018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44838.89万吨标准煤,是1949年的1027倍。在煤炭工业的支撑下,我省火力发电、水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煤炭化工等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石油产量迈入全国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管理总局把我省陕北地区作为石油勘探重点地区,50年代陕西拥有探井、生产井169处,但年产量不到5000吨。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省石油开采步入高速增长期,从1978年到2000年,全省原油生产量从8.60万吨标准煤一举攀升至808.30万吨标准煤。近年来,随着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我省实行了大规模技改后,原油产量成倍增长,2017年陕西原油产量超越黑龙江居全国第一位,2018年达到5031.53万吨标煤,比1978年增长584倍。石油勘探、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全产业链布局全面完成,石油工业成为我省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


  天然气实现跨越式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以前,受经济发展条件限制陕西天然气开采利用方面基本属于空白,在开采石油等能源过程中伴生的天然气仅有少量用于企业自用。1991年末在陕北靖边、横山一带探明1200平方公里我国陆上最大整装气田,1997年6月靖边至西安天然气管道工程通气点火,标志着陕西天然气正式步入大规模开发利用阶段,1997年至2000年,短短四年间产量由11.66万吨标煤跨越式增长到256.22万吨标煤。2000年至2014年期间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2015年以后天然气年产量保持稳定,2018年天然气生产量已达到5713.23万吨标煤,比1997年增长489倍。


  电力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电力生产见证了陕西经济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陕西修复了被国民党军队破坏的发电设备,并扩建了一些小发电机组,1949年全省年发电量仅有0.3亿千瓦时。1952年和1956年,我省先后在西安开工建设灞桥、户县热电厂,1959年为配合宝成电气化铁路建设,开工建设宝鸡发电厂,到1965年全省发电量14.48亿千瓦时。1966~1978年,陆续开工并建成了渭河、略阳、秦岭、韩城、延安发电厂和石泉水电厂,这些新建电厂设备大部分由国内制造,改变了50年代完全依靠进口国外设备的局面(引用自陕西电力工业志),到1978年全省发电量66亿千瓦时。改革开放以后,陕西开始了以建设大型电厂为重点的新时期,我省火力和水力发电建设并举,电力装机容量不断扩大,电力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截止2018年末,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350万千瓦时,比1949年增长8358倍。火力发电装机容量3860万千瓦时,水力发电装机容量从无到有,2018年达到383万千瓦时。2018年全省发电总量1855.59亿千瓦小时(含自备电厂产量),比1949年增长6627倍。


  三、能源消费结构跃变,彰显工业化辉煌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长期占据我省绝对能源消费品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工业全产业链逐步完善,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对能源总量和品种的需求快速提升,陕西能源消费从较为单一的煤炭逐步过渡到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能源等多种类型,能源消费总量高速增长,消费结构发生质变。2018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12900.38万吨标煤,比1978年增长10倍。每万人能源消费量由1978年的0.42万吨标煤增加到2018年的14.59万吨标煤,增长32倍。


  全社会能源消费中,天然气和水风光发电比重大幅上升。2018年能源消费总量中,煤品消费量9643.84万吨标煤,占全省比重74.8%,较1978年降低了8.8个百分点;油品消费量1083.73万吨标煤,占8.4%;天然气从无到有,2018年消费量达到1364.83万吨标煤,占10.6%;近几年,水风光等清洁能源发电快速发展,2018年达807.98万吨标准煤,占6.3%,较1978年提高了1.7个百分点。


  终端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比重快速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从1985~2018年煤炭在终端消费中所占比重从62.3%快速下降至34.4%;电力、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消费比重从37.7%不断攀升至63.6%。1985年电力消费占24.3%,石油占8.4%,其他能源占5.0%;到2018年,电力的比重上升到43.9%,石油上升到11.4%,天然气占到8.3%。


  能源深度利用中,煤化工领域迈入国际领先水准。陕西是全国产煤大省,多年以来在煤炭深度开发和利用方面一直处于空白期,在历经“十一五”时期的“跨越发展”、“十二五”时期的“转型升级”和“十三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后,陕西已经构建了原煤―汽油、柴油;原煤―兰炭―电石或铁合金―金属镁;原煤―兰炭―煤焦油―清洁燃料油;原煤―甲醇―烯烃或醋酸等多类型循环产业链。陕西在煤化工领域已经迈入国际领先水准,2018年终端能源消费中陕西煤炭用作原材料的比重达到41.4%。


  四、节能降耗聚力推进,彰显生态文明成果丰硕


  早在200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生动形象地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急剧增加,特别是“十五”时期,由于强调经济快速发展,忽视了能源的利用效益,我省在有效利用能源方面有所欠缺。为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我省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节能降耗的方针政策,强化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狠抓治污减霾,深入实施“铁腕治霾、保卫蓝天”行动,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能源利用效益大幅提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弹性系数越小,表明能源利用效益越高。“十五”时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最高的2001年达到1.75,最低的2005年也达到1.08。“十一五、十二五”时期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不断提高能源利用率,2015年弹性系数下降到0.56。“十三五”时期,全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2018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下降到0.36。


  节能降耗目标超额完成。“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我省节能降耗的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20%和16%,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按照目标要求狠抓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企业和居民节能意识明显增强,分别比“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计划目标任务下降率均超额完成0.3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目标任务是下降15%。2016年我省单位GDP能耗下降3.83%,2017年下降4.19%,2018年下降4.88%,三年累计下降12.35%。三个年度均超额完成了年均下降2.8%的节能降耗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以年均7.2%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支撑了年均11%的GDP增长,能源消费平均增速比“十一五”下降1.9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我省能源消费总量需控制在1.389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3.45%。到2018年能耗累计增量进度为54.9%,不超出前三年60%的进度控制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并按要求制定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我省根据国家四部委印发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制定陕西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开展了各市(区)级评价考核工作并向全社会公布考核结果,督促引导各级地方政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新中国70华诞即将来临,回眸70年陕西工业发展的风雨历程,倍感欢欣和鼓舞。70年来,陕西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省、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全省工业战线砥砺奋进,工业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历史、地理位置及经济基础等原因,陕西曾经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省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过70年的建设,陕西工业发展成为今天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为全省综合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工业品严重短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一、陕西工业的发展与改革历程


  纵观陕西工业的发展轨迹,大体可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放初期的恢复和创建时期(1949-1965年)


  这一时期,陕西工业以年均15.7%的速度发展,跻身于共和国内地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基于国家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的考虑,随着一大批项目的建设,陕西基本形成了以军工、机械、纺织、煤炭为中心、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基本协调的工业体系框架,并在国家的投资下建立了我国内地机械工业和纺织工业两大基地。到1965年,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33.15亿元,比1949年增长41.6倍;全部工业总产值29.65亿元,增长10.6倍。


  第二阶段:“挫折”与“发展”共存的文革时期(1966-1978年)


  “文革”和“三线建设”时期的13年,全省工业以年均9.1%的增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陕西现代工业体系。这一时期,尽管陕西和全国一样受到运动的干扰和破坏,大批企业生产不正常,发展受阻。然而由于国家改变了总体工业布局,投资重点内移,陕西成为当时国家确定的重要战略后方基地之一。由此建成了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陕西国防科技工业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其他指标如技术水平、人才等均居全国第一。1978年,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达116.5亿元,比1965年增长2.5倍;全部工业总产值96.48亿元,增长2.1倍。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快速发展时期(1978-2010年)


  1978-2001年,这一时期,陕西工业进入了体制改革、不断对外开放的发展阶段,能源化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有色冶金等主要支柱产业发展迅猛。二十四年间,全省工业以年均11%的增长速度发展,2001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706.62亿元,比1978年增长18.3倍。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五”、“十一五”期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陕西积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步伐,充分利用全省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不断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2-2010年,全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16.4%,2010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4558.97亿元,比2001年增长了5.5倍,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翻了2番多。



  第四阶段:“转型换档”阶段的平稳发展时期(2011-2015年)


  这一时期,从经济发展的周期规律看,在经历了长期高速发展之后,全省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十二五”的五年,是陕西工业深化改革的五年。在经历了煤炭黄金十年结束、全球油价暴跌后,以资源为主的陕西工业增长速度进入新常态。2011-2015年,全省实现年均12.4%的增长速度,2015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7344.62亿元,尽管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水平,但增幅却呈现逐年回落态势,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仅5.9%,是自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为保持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多策并举,坚持以“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为核心,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五年间,煤炭、石油等能源工业继续做大做强,为国民经济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非能源工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非能源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8.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4.4个百分点,占比逐年提高,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龙头企业实力增强,截至2015年底,全省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工业企业241户,比2010年净增102户。


  第五阶段: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2016年至今)


  2016年以来,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全国经济呈现出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陕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全力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及时出台工业稳增长、促投资、降成本各项措施,紧盯追赶超越目标,聚焦“五个扎实”要求,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全省工业经济在承受内外压力的情况下,经济增速企稳回升,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效益稳步向好,为全省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奠定了基础。剔除价格因素,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8.1%、9.2%,增速比2015年分别加快0.9、2.2、3.3个百分点。


  二、70年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工业建设是在百业凋零、满目疮痍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的。到1949年,陕西工业总产值仅28645万元,生产能力低下,基础非常薄弱:年产纱0.73万吨,原煤61.1万吨,原油0.08万吨,金属切割机床30台,发电量0.28亿千瓦小时。陕西工业正是从这样的基础起步,经过70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规模实力不断增强


  1、经济总量日益扩大。在70年的发展中,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40年,陕西工业保持了高速增长。197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仅为96.48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36.52亿元。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192.36亿元,比1978年增长261.12倍,年均增长15%。全部工业增加值9634.80亿元,年均增长12.1%。从平均用工人数看,2018年平均用工人数146.8万人,比2000年增长17%。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平均用工人数增长76%,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2.5倍,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5.9倍,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2倍,医药制造业增长42.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6.7%。


  2、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为进一步实现发展质量和经济总量的双跨越,全省坚持“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同举并重,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工业企业杠杆率下降。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32432.5亿元,比1998年增长14倍;主营业务收入23060.4亿元,比1998年增长25.6倍。与此同时,工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均在不断增强。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12.2%,比1998年提高13.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3.9%,比1998年降低17.6个百分点。


  3、支柱行业增势强劲。70年间,工业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新型能源化工、先进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航空航天、冶炼等为主的新体系,成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工业41个大类行业,陕西已经覆盖除其他采矿业的40个行业,覆盖率达97.6%。40个大类行业中,2018年有37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为92.5%。尤其是能源产业、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增势强劲,2018年,石油、焦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加值增长9.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增长11.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12.3%。非能源行业中,汽车制造业增长9.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0.2%。


  4、主要产品增长迅猛。解放初期,工业产品品种单一、产量寥寥无几。经过70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推动和解放,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普遍得以迅速跃升,工业产品品种丰富,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8年,原煤产量6.23亿吨,比2000年增长30.4倍,天然原油3519.49万吨,增长3.7倍,天然气444.48亿立方米,增长20.1倍;原油加工量1799.43万吨,增长2.2倍;发电量1782.22亿千瓦小时,增长5.5倍;汽车产量62.13万辆,增长31.2倍;水泥6270.83万吨,增长5.3倍;钢材1445.15万吨,增长25.9倍;金属切削机床18724台,增长3.9倍。


  5、大企业引领作用突出。陕西积极推动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充分发挥大企业集团的榜样引领作用,工业经济注入了强劲的活力。2018年,全省产值排名前50户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4.2%,对全省经济支撑作用明显。2018底,延长油田、陕煤集团2户工业企业入围世界500强;延长油田、陕煤集团、有色控股、东岭工贸、建工集团和陕汽集团6户工业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有色控股、东岭工贸、陕汽集团、西电集团、隆基绿能科技入围2014-2018中国制造业500强。2018年,全省营业收入过百亿的企业已达24户,而2003年时仅有一户企业收入超过百亿。


  (二)工业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来,陕西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与增强自主创新为抓手,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改造提升能源、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扶持中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


  截止2018年底,陕西非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52%,能源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由2011年的58%下降至2018年的48%,低于非能源工业4个百分点。非能源行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优化发展。2018年,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4.2%、12.3%,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和3.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0%和17.2%。


  代表工业转型升级方向的产品产量呈现较快增长趋势。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70%,光缆增长22.1%,光纤增长51.3%,太阳能电池增长19.4%,3D打印设备增长17.9%,智能电视增长13.6%,工业机器人增长36.9%。


  在能源工业能源领域,全省加大一次能源就地转化率,充分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陕西能源化工产业,全省重点基地、园区和重大转化项目建设成效明显,能源化工产业向高端化、高值化迈进,煤制稀烃、煤制油产能分别达到300万吨和400万吨以上,榆林列为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十三五”总投资2000多亿元的7个高端能化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延安煤油气综合利用、轻烃综合利用、延长油田伴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地位逐级凸显。


  (三)区域优势显著提升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陕西充分利用国家一系列经济政策,统筹区域特点和产业优势,逐步确立了“强关中、稳陕北、兴陕南”的发展思路。


  关中经济在陕西三大区域中处于中心地位,GDP占全省近三分之二,工业是关中经济的主体,主要原因是工业比重大,大型工业企业多。尤其是近几年,关中地区利用科技园区、人才技术聚集优势,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经济实力稳步提高。2018年,关中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311.57亿元,比1995年增长23.5倍。


  陕北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现了大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成为发展能源化工产业的基础和先决条件,1998年陕北被确定为能源重工业基地。陕北经济实现跨越发展,主要原因一是能源产品高度集中,产量逐年提高;二是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加快布局,产业链不断延长。2018年,陕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056.74亿元,比1995年增长119.8倍。


  近些年,国家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环保已成为时代主旋律,陕南地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突出绿色循环产业发展,绿色食品、饮用水、茶叶等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陕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236.5亿元,比1995年增长63.4倍。


  (四)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新中国成立时,陕西工业技术能力比较落后,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引下,工业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的决定性因素。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70832人,比2011年增长71.5%。研发经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844216.1万元,比2011年增长91.3%;从创新项目和创新成果来看,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数4487项,比2011年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申请数8142件,增长85.5%。


  (五)军民融合迈向纵深


  陕西作为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实力雄厚,门类齐全,近年来,全省加快军民融合创新建设,搭建“军工+”平台,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着力培育航空航天、军工电子、兵器工业等产业集群,“军转民”、“民参军”双向融合,推动相关行业快速发展。


  资料显示:“十二五”时期,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总收入合计7329.34亿元,年均增长11%。累计实现利润387.87亿元,年均增长4.8%。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493.08亿元,年均增长15.7%。其中,军品产值占49.8%,年均增长16.2%;民品产值占50.2%,年均增长15%。累计完成出口交货值317.43亿元,年均增长6.5%。


  从军工企业涉及行业看,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390.04亿元,同比增长15.7%,高于全省规上工业产值增速1.7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97.5亿元,同比增长14.7%,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5个百分点。


  从军民融合企业发展特点来看,一方面,陕西的军工企业在实行了军民分立、主辅分离、军民品分线的运行模式后,具有民品研发生产管理的单位明显增多,投资规模不断加大,军工民用产品已由原来的一般消费品转变为充分体现军工科技优势和特色的高技术产品;另一方面,陕西的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提高了军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促进了军品的技术升级,为国防工业增添了活力,又促进了传统国防生产部门的观念更新,完善了国防工业的运行机制,为军工系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出了贡献。


  (六)多种经济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相适应,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占有绝对优势,随着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所有制理论认识的重大飞跃,其他经济成分逐步发展。


  2017年,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产值占比55.8%,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和城乡个体工业产值占比44.2%,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2018年,从企业经济效益看,按登记注册类型分,规模以上国有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7.6%,集体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13.8%,私营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10%,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7%,规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15.7%,均保持平稳较高水平,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70年前,新中国的诞生掀开了工业发展的新篇章,70年后,一个门类齐全、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已基本形成。展望未来,陕西工业发展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正视现实,坚定信心,陕西工业就一定会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本文来源:本文摘编自公开信息,由亿邦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Ebrun Go整理输出,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错漏欢迎联系run@ebrun.com 沟通处理,如转载,请注明源头,并自负法律责任。】

标签:

作者: 亿邦动力网

来源: 亿邦动力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之观点,电商头条网发表或转载此文只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电商头条网证实;电商头条网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电商头条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电商头条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电商头条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电商头条网客服邮箱;service#hotniu.cn(请将#改成@),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侵权投诉反馈邮箱:service#hotniu.cn(#改成@)

  • 今日头条
  • 本周头条
  • 本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