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资讯>数据>上半年阳泉市工业经济同比增长1.7%
上半年阳泉市工业经济同比增长1.7%
【亿邦动力讯】08月14日消息,山西统计信息网公开数据显示:上半年阳泉市工业经济同比增长1.7%。
以下为数据公告原文:
上半年,阳泉市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增加值同比增长1.7%。主要行业中,电力、建材与化学行业带动力明显。其中:电力行业增长18.2%,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2个百分点;建材行业增长33.4%,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8个百分点;化学行业增长33.4%,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0.4个百分点。
此外,山西省日前还公布了以下关键数据:
今年以来,在临汾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要求引领经济发展各项工作。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好于上年,呈现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运行活力持续激发、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民生福祉继续改善的特征和亮点。与此同时,下半年受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全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仍需付出艰苦努力,具体分析如下: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好于上年
上半年,全市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均好于好于上年水平。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2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3%,增速分别超出预期目标(6.3%)和上年全年1个和4.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前移4位,创近五年最好水平(详见下图)。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7.1亿元,同比下降1.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32.2亿元,同比增长7.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56.8亿元,同比增长7.9%。
(一)生产领域,工业和服务业不断加快,农业总体平稳
1.服务业持续较快增长,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同比增长7.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9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6.1%,高于第二产业10.9个百分点。其中,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2%、非营利性服务业增长9%、房地产业增长8%、金融业增长7.9%。近三年来,全市服务业一直保持在7%以上增速,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压舱石”。
2.工业增速稳中有升,新动能发展势头较好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从2018年10月开始连续9个月保持上升态势,增速分别比2018年和今年一季度提高11.5个和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6,比2018年前移4位。一是企业开工率不断提高。今年年初,受春节放假和安全生产等因素影响,企业开工率较低。为积极恢复企业生产,我市积极实施入企服务,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截至6月底企业开工率为86.9%,较2月底79.2%提高7.7个百分点。二是新增企业实现持续拉动。2019年全市新入库工业企业50户,为工业经济回升提供有力支撑。上半年,新入库企业累计实现产值38.8亿元,拉动工业累计增速增长1.8个百分点。三是新动能实现较快增长。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2%和7.5%,生物产业和新能源汽车分别增长12.9%和9.3%,发展势头较好。四是大多数县市实现增长。上半年,17个县(市、区)累计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一季度的“10增7降”增加到“13增4降”,其中,隰县、大宁、蒲县、曲沃、乡宁、汾西实现两位数增长。从工业用电量看,上半年,全市工业用电量7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含省调电厂),对工业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其中,17个县(市、区)工业用电量有11个实现同比增长,有8个县实现两位数增长。
3.农业生产总体稳定,小麦单产不断增加。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45亿元,同比下降1.4%。其中,农业增长1.4%,牧业增长3.4%,渔业增长4.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2.3%;林业下降29.8%。初步统计,全市小麦产量86.12万吨,比上年减少3.08万吨,下降3.5%;小麦亩产600.94斤,比上年增加2.92斤,增长0.5%。从经济作物看,实现全面增长。其中,蔬菜增长3.6%,瓜果产量增长25.2%。从畜牧业看,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市猪牛羊禽肉类产量 7.68万吨,同比增长2.8%。
(二)需求领域,消费和投资均实现较快增长
1.消费市场稳步运行,旅游实现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4亿元,同比增长7.8%。其中,乡村实现零售额增长10.7%,增速快于城镇市场3.5个百分点。一是升级类消费品零售额较快增长。其中,五金、电料类增长2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35.7%,书报杂志类增长9.4%。二是网上零售额成倍增长。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实现网上零售额5254.2万元,同比增长1.9倍。三是石油和汽车类“一升一降”。上半年,全市石油及制品类和汽车类零售额占限额以上商品零售比重分别达25.3%和35.4%,石油类增长7.2%,汽车类下降5.4%。四是旅游市场快速增长。截至6月末,全市共接待旅游者4150.7万人次,同比增长25.7%;实现旅游总收入389.7亿元,同比增长25.5%。
2.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结构不断优化。今年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结束了上年连续11个月的负增长局面,上半年完成193.4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位于全省第6。一是项目推进步伐不断加快。从当月投资额看,今年2-6月分别为:11.3亿元、28.7亿元、35.5亿元、49.9亿元、68亿元,呈环比快速增加的走势。二是制造业投资有力拉动。上半年,受晋南钢铁2×1860立方米炼铁高炉、沃能化工乙二醇联产等项目带动,全市制造业投资42.5亿元,增长35.3%,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三是工业技改投资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完成55.6亿元,同比增长54.5%,占全市工业投资的比重由同期的49.6%提高到59.9%。四是民间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借力央行定向降准等利好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上半年,全市民间投资完成126亿元,同比增长10.9%,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5个百分点。
(三)民生领域,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就业形势稳定
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6升2降”。1-6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2.6%。从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看,食品烟酒类上涨5.5%,医疗保健类上涨4.7%,居住类上涨4.0%,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2.0%,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9%,衣着类下降4.2%。
居民收入增速“跑赢”经济增速。上半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51元,同比增长8.8%,增速高于GDP增速1.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11元,同比增长7.0%,增速排名全省第6,比2018年前移3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5元,同比增长9.7%,增速排名全省第6,比2018年前移4位。全市农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2.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65)下降为2.4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4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73.5%;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71.1%。
二、转型步伐不断加快,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一)产业布局得到优化。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三个百里”高质量协调发展战略,聚焦建设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推进百里汾河经济带“腾笼换鸟”,百里黄河经济带“双轮驱动”,百里太岳经济带“多点突破”。上半年,全市淘汰并拆除尧都区同世达、欧环焦化、海姿焦化等3座焦炉,向百里太岳经济带转移。印发《全市洗选煤企业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合理优化、调整全市洗煤产业布局,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
(二)结构调整不断推进。上半年,我市按照“传统产业 ‘长高’,走‘减、优、绿’之路;新兴产业‘长大’,做‘扶、引、育’文章”的工作思路,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不断提高煤炭先进产能占比;快速推进立恒170万吨大机焦项目,晋南钢铁一期2×1860m3、2×150t转炉项目和沃能化工30万吨乙二醇联产项目等,预计今年可完工投产。新兴产业培育方面,借力国内知名智库,加快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重点领域项目谋划工作。服务业方面,实施了华夏国际商贸城、沿黄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带综合开发、云丘山风景名胜区、襄汾十方泽电子商务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9.1%,高于第二产业3.3个百分点。
(三)运行活力持续激发。一是“小升规”企业培育进展较好。我市聚焦“小升规”开展专题调研,收到显著成效。据了解,目前共上报“小升规”培育企业92户,数量是省定目标的1.5倍。二是小微型企业增长较快。今年以来,我市不断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收到积极成效。上半年,全市小微型企业增加值增长13.2%,快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5.7个百分点。三是新注册市场主体快速增长。上半年,全市新注册市场主体2.45万户,同比增长34.3%,其中,新登记企业7363户,注册资本金349.3亿元,分别增长53.3 %、122.8%。
(四)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一是企业利税创近十年新高。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06.6亿元,同比增长16.4%,企业实现利税额创近十年来新高。二是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质量提高。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4.0亿元,同比增长18.6%,增速位居全省第2,超序时进度16.3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60.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2.5%,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
(五)供改成果持续巩固。去产能方面,全市在2016年-2018三年累计退出产能1065万吨的基础上,今年拟关闭退出矿井2座,退出产能315万吨,方案已报省级部门,待批复后实施。去库存方面,5月末,全市工业产成品存货为51.8亿元,同比下降5.1%;1-5月,产成品存货周转天数为14.8天,同比减少0.6天。去杠杆方面,5月末,全市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降低3.6个百分点。降成本方面,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费用为90.5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元。补短板方面,上半年,全市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投资同比增长79.5%;教育投资增长2.2倍。
三、需要关注的困难和问题
(一)农业方面,关注夏粮减产和林业下降的问题
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同比下降1.5%左右。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明显,夏粮减产。我市山多川少,10个山区县以旱地、山地为主,今年1-5月,全市降水量比历年同期偏少4成,平均气温比历年同期偏高0.9℃,由于小麦生长期干旱少雨,导致全市11个县(市、区)小麦产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二是林业生产下滑。据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育种育苗5856公顷,同比下降15.4%;四旁植树749.18万株,下降34.7%;造林面积14379公顷,下降51.6%;木材采运10744立方米,下降14.2%,造成上半年全市林业增加值下降29.8%。
(二)工业方面,关注制造业下降、民营经济低速增长及新动能发展不足的问题
一是制造业增加值下降。上半年,受三维、侯马北铜等重点企业停产影响,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8%,降幅虽比一季度大幅收窄5.4个百分点,但仍呈降势。二是民营经济低速增长。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三是新动能发展不足。上半年,代表新动能的装备制造业、战新产业、高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2.8%、2.1%、0.4%,剔除企业交叉因素,新动能占比仅4%左右。
(三)消费方面,关注限上零售额占比和增速偏低的问题
一是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的比重较低。上半年,全市实现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64.6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8.5%,比全国低17.9个百分点,比全省低10.6个百分点。二是限上以上销售额增速偏低。今年以来,受汽车消费持续下滑和龙头企业个数偏少、拉动不足等因素影响,全市限额以上销售额增速低位运行,2-6月累计增速分别为:3.8%、4.6%、2.6%、1.4%、2.3%。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8%。
(四)投资方面,关注房地产、基础设施和第一产业投资下降的问题
一是房地产投资降幅扩大。上半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1.7%,负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4个百分点。主要原因:一方面,自2018年8月开始买房不能商贷转公积金贷款,对个人购买意愿有一定抑制;另一方面,周边大城市商品房限购政策陆续松绑,我市房地产项目推进速度不快。如新入库的碧桂园、富力湾、中梁首府等大项目,尚未进行大规模建设;星河湾、棚户区改造等重大项目尚未正式开工。二是基础设施投资下滑。上半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31.2亿元,同比下降3%。三是第一产业投资持续下滑。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投资3.6亿元,同比下降31.0%,自2016年9月以来连续34个月下降。其中,农业投资下降22.8%,占比38.6%;畜牧业投资下降54.9%,占比35.8%,全市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后劲不足。
-------------------------------------------------
上半年,大同市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运行平稳,好于全省、好于全国、好于预期。地区生产总值稳步增长,第三产业稳中有升,工业生产稳中趋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稳定,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财政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加快。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15.7亿元,同比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74.3亿元,同比增长8.1%;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76.3亿元,同比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2.7亿元,同比增长8.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6.8亿元,同比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60.5亿元,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46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3元,增长10.2%。
二、经济运行特征
(一)总体经济运行平稳,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巩固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上半年,全市总体经济延续了一季度开局良好的运行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15.7亿元,同比增长7.5%,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了从去年三季度以来增速连续4个季度的稳步提升。
第三产业稳中有升。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74.3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分别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速5.2个和1.1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7个百分点,比第二产业拉动快2.0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增长较快的行业有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金融业增速分别为12.0%、6.8%和5.6%。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4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农业增加值增长2.4%;林业增加值增长17.6%,牧业增加值增长1.2%。
工业生产运行平稳。上半年,全市工业现价产值完成580.6亿元,同比增长11.9%;6月当月完成105.6亿元,同比增长7.6%,创单月产值历史新高。工业增加值累计完成176.3亿元,同比增长8.6%,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五大行业全部正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行业有:其他工业、消费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97.6%、25.3%和16.6%。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趋稳。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2.7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与上月持平,比一季度回落3.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27.2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69.9亿元,增长78.6%;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3.0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投资拉动明显。全市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72.9亿元,增长20.5%,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68.4%,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7个百分点。
消费市场平稳发展。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60.45亿元,同比增长8.4%,比一季度高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3.0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2.1亿元,同比增长4.9%。
城乡居民收入?势良好。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5%,比一季度高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2%,比一季度高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1.0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快于城镇2.7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
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7.7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223.8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374.3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9 :36.3 :60.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比一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达到63.0%,超过第二产业贡献率27.2个百分点。
煤与非煤行业同步发展。上半年,全市煤炭行业增加值完成87.3亿元,同比增长8.6%,占全市比重49.5%。非煤行业增加值完成89.0亿元,同比增长8.6%,占全市比重50.5%。煤与非煤行业各拉动工业增长4.3个百分点。
大项目投资比重逐步提高。5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145.7亿元,同比增长30.5%,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7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7.7%,投资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9.7个百分点。
(三)新兴产业培育加快,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上半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完成27.38亿元,同比增长11.5%,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15.5%,拉动全市增长1.7个百分点。
高技术行业增长较快。上半年,全市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完成13.1亿元,同比增长18.6%,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7.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2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完成19.7亿元,同比增长16.6%,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11.2%,拉动全市增长1.7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16倍。
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20.8亿元,同比增长559.0%,较去年同期提高了642.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7个百分点。
-------------------------------------------------
内容提要: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引领经济发展各项工作。全省呈现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积极变化,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发展趋于协调的发展态势。
上半年全省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好于全国,为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上半年山西GDP为8357.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2%,超过全国(6.3%)和全年目标(6.3%)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42亿元,下降1.3%;第二产业增加值3574.78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4546.45亿元,增长8.1%。
二、主要指标发生积极变化
从增速看,全省经济在去年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GDP增速在全国的位次从去年同期的17位提升至10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0%)0.9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1.1个百分点。从价格看,上半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1.7%,总体上保持小幅上涨的趋势,在供给比较充分、供给质量提升的情况下,价格涨幅略有扩大,说明市场整体环境在改善,需求在增加。从收入看,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12元,增长7.0%,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24元,增长9.7%,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农村快于城镇2.7个百分点。
三、经济规模继续扩大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层面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去年四季度以来,“六稳”政策、逆周期调节手段,更大规模、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等,给市场极大的鼓舞。上半年全省市场预期明显改善,主导产品价格逐渐稳定,山西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高于全国(0.3%)1.4个百分点,从而带动全省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上半年全省 GDP总量较上年同期增加609.49亿元,名义GDP增长7.9%。经济规模继续扩大,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为全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较为宽松的环境。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上半年,全省服务业增速明显快于一、二产业,继续引领全省经济发展,服务业增速分别快于一、二产业9.4和1.4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为54.4%,高于第二产业(42.8%)11.6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2.8%,高于第二产业(37.8%)25个百分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4.5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高0.63个百分点),服务业支撑引领作用明显。
分行业看,工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达6.9%,明显快于全国,其中煤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非煤工业增长8.0%,非煤快于煤炭2.0个百分点,非煤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6%,为全省经济实现较快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1-5月份,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9%;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8.6%,快递业营业收入增长18.6%。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齐发力,推动全省服务业整体实现较快增长。
五、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上半年各市经济运行平稳。7个市GDP增速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依次是朔州(8.1%)、太原(8.0%)、运城(7.8%)、长治(7.6%)、大同(7.5%)、临汾(7.3%)和晋中(7.2%);4个市低于全省,分别是晋城(7.0%)、忻州(7.0%)、阳泉(4.9%)和吕梁(4.8%)。
市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上半年各市GDP增速高低差3.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缩小2.8个百分点。在全省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的大背景下,各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要求,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政策落实,多项指标好于预期,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下一步,全省上下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始终坚持高质量转型发展主旋律,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持续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准确把握中央重大政策举措,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抓好关键领域、重点环节,持续推动全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本文来源:本文摘编自公开信息,由亿邦开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Ebrun Go整理输出,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错漏欢迎联系run@ebrun.com 沟通处理,如转载,请注明源头,并自负法律责任。】